餘人 作品

第四百一十五章 好好講有人好像聽不進去啊

  他知道弘治皇帝將他安排在這裡,並不僅僅是打開東海的貿易窗口,而是對日本這個鄰國已經有所圖謀。

  雖然日本是一個島國,但這裡並非一無是處,這裡擁有豐富的海產品,而且還擁有一定的農業基礎。

  當然,由於大明的銀元需要足夠的白銀進行兌換,所以他們現在比較重要的工作是要開採石見銀礦。

  只是在最為關鍵的銀礦問題上,原本開採的前期工作很是順利,但最近卻是頻頻遇到了一些麻煩事。

  首先是身兼石見守護的大內氏突然間消極合作,然後是尼子家對石見銀礦虎視眈眈,一切都顯得那般的反常。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日本的貨幣受到華夏的影響,所以最早鑄造的銅錢是仿唐朝的“開元通寶”,推出主要貨幣“皇朝十二錢”。

  雖然他們步朝鮮的覆轍,所發行的“皇朝十二錢”慢慢被嫌棄,但卻是走了一條跟朝鮮不一樣的貨幣道路。

  由於華夏大量優質的銅錢流入日本,所以日本的官方貨幣是一敗塗地,整個社會進入了“渡來錢”時代。

  到了本朝,情況差不多如此,三年一次前往大明朝貢的日本使臣都希望得到大明的銅錢來滿足本國的貨幣需求。

  雖然大明進入了白銀時代,日本亦擁有豐富的銀礦,但他們開採銀礦的技術喪失,自然跟不上大明的節奏。

  偏偏地,日本國內對銀器的需求不強,加上沒有足夠開採技術支持的日本尼子家竟然打石見銀礦的主意。

  即便石見銀礦存在一定的經濟價值,但任何事情都講究得與失,尼子家的行為明顯是得不償失了。小說

  徐世英隱隱覺得這種不合理的行為必定另有文章,只是現在得獲得的利息有限,所以亦不好輕易下判斷。

  特別皇帝不知出於什麼考慮,最近卻是要求他的東海總督府收斂鋒芒。

  不過在向皇帝彙報的奏疏中,他還是將事情的始末說了出來,相信英明的皇帝會撥開層層的迷霧指引他們前進。

  “總督,碼頭那邊出了點爭執,恐怕得您親自出面!”一個侍衛隊長匆匆而來,顯得焦急地通稟道。

  雖然東海總督府是朝廷設立總攬整個東海大權的衙門,但奈何水淺王八多,很多關係戶不說沒有將幾位千戶大人放在眼裡,甚至都有人敢對總督大人拍桌子。

  徐世英的眉頭微微蹙起,卻是淡淡地詢問道:“又是那幾個江南的紈絝嗎?”

  “正是!”侍衛隊長顯得苦澀地道。

  徐世英的臉色冰寒,一些人紈絝子弟在大明做慣了大爺,已經養成無法無天的脾氣。

  在港口的碼頭上,正停著一艘從日本歸來的商船。

  東海總督府雖然不是海關,但亦是海關重要的一環,所有前往日本的商船都需要在這裡進行核查。

  針對一些特殊的商品,東海總督府方向則選擇禁止出口,特別禁止銷往日本。

  “呵呵……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嗎?”王延傲面對被查出的違禁品,當即進行諷刺地道。

  霍海並不理會對方的嘲諷,而是公事公辦地強調:“我不知曉你們是怎麼通過上海市舶司查核,但非必要鐵器一律不許出口,這是一直以來的規定!”

  “你們賣刀具就行,我們不過賣點鐵鍬農具,犯著哪一條國法了?”侯昊天負手而立,亦是冷冷地質問道。

  霍海知曉眼前兩位是宦官子弟,卻是堅定立場道:“這種農具一律不許銷住日本,這是我們東海總督府的原則!”

  “狗屁的原則!你們分明就是故意卡著我們要好處,只是亦不瞧瞧本公子是誰,老子在朝廷不是沒有人,弄死你一個小小的千戶易如反掌!”程堂此次亦是參與其中,氣得咬牙切齒般道。

  在這個農耕時代,由於江南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不說北方的糧食需要依靠江南,江南更是手工業最繁華的地區。

  雖然大明王朝已經遷都,但財富其實停留在江南。

  江南固然擁有勳爵類家族,最典型便是魏國公徐家,那是明朝初期便已經定為歲祿5000石的公卿之首。

  其次便是文宦類的家族,像揚州原首輔高谷,因高谷一人而發跡,一舉成為一個地方的的大家族。

  不過最多的還是仕商類的家族,這些人是由商而仕或由仕而商,從而即擁有財富亦能夠擁有權勢,其中王鰲算是比較典型由商而仕的江南諸多代表家族。

  洞庭東山地區因土地狹窄而人口眾多,居民多以經商作為生計,而王鰲的祖父王彥詳以經商發跡。

  王彥詳生下五子,因多擅於經商,所以成為洞庭東山的望族。

  王彥詳的兒子王逵一脈最為出彩,大兒子王璋外出經商,次子王瑮留家處理家政,三子王琬專心致志學業。

  王琬雖然沒有考取進士功名,但得到家裡支助就讀於北京國子監,而後進入仕途,最終成為光化知縣。

  王琬的兒子王鰲終於在科舉取得重大突破,以探花的身份進入翰林院,而今已經成為翰林院的侍講學士。

  最後則是典型的名門望族,他們的傳承可以歷經時間的考驗,像錫山秦氏單是明清時期便出過三十多位進士。

  至於大名鼎鼎江南第一家鄭氏,從宋至今已經幾百年時間。即便太祖朱元璋,亦是有意厚待鄭家,從而示好其他各個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