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人 作品

第五百零一章 弘治最終還得瘋狂挖金


                 跟後世鋼鐵產能嚴重過剩的時代不同,而今生鐵的生產效率極低,而且還受到地方官府的嚴格管制。

  現在大明王朝生鐵的總體產量四萬噸,這還是這些年政策放鬆的結果。

  按以前的法規,一個鍊鐵的作坊僅僅只能僱工五十人,而且這五十人還不能是外鄉人,牢牢地管制著生鐵的產量。

  這四萬噸生鐵主要供應於兵部製作武器,而後才是交由民間打造農器和灶具,至於其他行業用量相對比較少。

  現在朝廷想要修建兩百多公里長的京津鐵路,這都是需要用到計劃外的鋼鐵,自然要設法解決生鐵的產能。

  只是想要將生鐵的產能提上來,而且還要將如此之多的生鐵運到北京和天津之間,這無疑是一項大工程。

  最為重要的是,這生鐵從何處而來,又得通過什麼工具將生鐵運到指定地點,這都是需要著手解決的問題。

  工部左侍郎陳政並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而是想當然般地道“沒有鐵可以煉,沒有礦可以找,這些問題咱們大明都可以進行解決!若是真能建成京津鐵路,此事功有千秋!”

  “鐵自然可以煉,但這需要採礦,更需要將礦運到北直隸,這些事可有考慮周全?”兵部尚書劉宣連連發問。

  工部左侍郎亦是反應過來,這個事情似乎是疏漏了。

  “何尚書,在你們戶部的預算表中,並沒有此項!”兵部尚書劉宣輕瞥了一眼啞口無言的劉宣,又是道。

  戶部尚書何琮心裡暗歎一聲,卻是向著閣樓上的朱祐樘見禮道:“陛下,此事確實是臣的疏忽,還請治罪!”

  尹直扭頭望了一眼何琮,卻是知曉生鐵的事情是皇帝栽掉的,而今何琮其實是在為皇帝扛下這個“過失”。

  朱祐樘通常都不會表態,但現在亦是發話道:“京津道路是華夏上下五千年未有之事,而今咱們想要提高運力,這是摸著石頭過河,免不得有些過錯。劉卿今憂生鐵不足,此事確實得著手解決,諸位愛卿可有良方?”

  原本他確實是有意淡化生鐵不足的問題,畢竟京津鐵路是自己想要力推的事情,故而自己需要一些“技巧”。

  只是現在的朝廷終究不全都是馬屁精,而執掌兵部的兵部尚書劉宣看到了生鐵的問題,而今亦是將這個問題擺到了臺前。

  賈俊面對這個被拋出來的問題,亦是發表自己的觀點:“陛下,既然劉卿提出生鐵一事,臣以為可選用喬頭鎮唐山鐵礦,另外亦可從海外進口!”

  由於近些年工部用鐵一直居高不下,亦是已經在周邊物色鐵礦,而在喬頭鎮鎮北的唐山馬蘭莊發現了大型的露天鐵礦。

  至於從海外進口的想法,則是天津港的存在,同樣可以花點成本從日本、朝鮮等地區購進鐵礦石。

  “唐山鐵礦的礦石夠嗎?”兵部尚書劉宣是對事不對人,當即進行質疑道。

  賈俊深吸一口氣,而後儘量用平衡的語言道:“劉尚書,我對生鐵的質疑並沒有問題。只是你貴為兵部尚書,若真如此關心生鐵,亦該親自前去瞧一瞧這個新礦,馬蘭莊唐山鐵礦的儲蓄量遠超乎想象!”

  “老夫早前親自前去巡視,當時便預計兵部今後數十年的生鐵均可由此礦補足。若是朝廷花費力氣開採,想要解決京津鐵路的生鐵需求,亦是不在話下。”戶部尚書何琮亦是參與進來道。

  “此事確實是本官沒有調查清楚,近期本官亦會抽時間前去唐山鐵礦查證!”兵部尚書劉宣認真地檢討,而後對著眾人道:“既然賈閣老和何尚書已經都說唐口鐵礦可解決京津鐵路的生鐵需求,本官亦是相信兩位大人所言,但這個工程預算是多少呢?恐怕已經不止800萬銀元了吧?”

  朱祐樘在聽到兵部尚書劉宣提出質疑後,亦是重重地嘆息一聲,默默地接過韓幼英遞過來的熱茶。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跟後世某些所描繪的完全不同,這時代的建築成本十分高昂。即便發明了蒸汽火車,但想要修建一條鐵路都不是易事,更別說將鐵道鋪向全國了。

  正所謂萬事開頭難,而世界上第一條鐵道註定是難上加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