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3章 吃不完兜著走

 坐在桌對面的一個光頭老漢嘆息道:“老三啊!今晚這酒席喝得痛快!”

 “就是可惜了,說好的皇帝老爺會來,卻沒見到。”

 許老三拍著朱由校的肩膀道:“誰說不是呢!”

 “天啟爺是難得的賢明聖君,能遇上這樣的皇帝老爺,是咱們老百姓的福分啊!”

 朱由校問

 道:“皇帝有你們說的那麼好嗎?”

 “那當然!俺家是軍戶,要不是天啟爺施行新政,俺家二娃子就沒有機會進入山河書院讀書了!”許老三說著,眼中滿懷感激和尊敬。

 “是啊,俺家以前是純純的佃農.......”光頭漢子也開始感慨起來。

 朱由校默默地聽著自己的新政給百姓們帶來好的變化,心中甚是安慰。

 喜宴繼續進行,石博文開始巡場敬酒。

 朱由校看到有些桌,已經有人開始在打包。

 他看了看自己這一桌旁邊,旁邊一個架子上,放著一疊油紙和幹荷葉,這些都是給賓客打包用的。

 這吃飯打包的歷史由來已久。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當思物力維艱。

 咱們華夏自古以來就有勤儉節約、珍惜食物的美德。

 從最早的孔子提倡節儉打包,天子宴外賓,將吃剩的肉打包送到驛館給外賓;

 與好友聚餐,沒吃完的打包回家;

 父母去世,兒女用好酒好菜祭奠,祭奠完畢就吃掉,吃不完打包帶回家,不能亂扔掉,不然父母不高興。

 唐宣宗甚至為打包下了“懷歸令”,凡御宴吃不完的食物,沒有打包回家給父母家人的,將獲罪。

 之後還有宋朝的蘇東坡和司馬光都是推崇此美德的打包達人,在他們自己的作品和後人的記錄裡,也流傳出不少關於他們打包的事蹟。

 由此看來,吃席打包已是深入我們炎黃子孫血脈的節儉美德。

 朱由校看著打包的婦人們,心生感慨。

 這時,石博文敬酒剛好來到了他們這一桌。

 見到朱由校竟然在此,不由一愣。

 “陛...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