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蘿阮煙 作品

第十七章 兩小兒辯日


                 李凌峰進學的事兒就這麼定了下來。

  解決了心頭的一件大事,整個人瞬間就輕鬆了不少。他現在可是吃嘛嘛香,再時不時出門放放鴨子,過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沒有車馬喧囂的田園生活。

  大夏和我國明代有些相似,所以“尊師”氛圍濃厚,孩童開蒙根據各個地方的地理差異入學儀式繁簡不一。明代的孩童開蒙還須拜“孔聖”孔夫子,但在大夏就不用,畢竟孔夫子可沒有穿越到大夏朝來。

  大夏朝孩童拜師前還要焚香燃燭,奏明天地君親,由此可見拜師禮對於夏朝人多麼重要。

  李凌峰比對記憶中史書上孩童的開蒙儀式,發現大夏與其還有諸多相似之處。

  比如拜師前要“正衣冠”,取“先正衣冠,後明事理”之意;然後對著先生“行拜師禮”,體現大夏“尊師重教”的社會風尚;再用“硃砂啟智”,請先生為弟子在額頭正中“點紅痣”,意味“開天眼”,寄寓弟子“眼明心明,好讀書,讀好書”。

  大夏朝廷還特意規定各個書院門外須設“明志鼓”,待開蒙學子啟智後還須擊鼓明志,意在引導學子明瞭“因何讀書”,然後鼓勵學子發奮圖強,為國家建功立業。

  待擊完“明志鼓”後,才到“破蒙”一步,先生會選一本開蒙讀物,取其中兩句教導弟子,然後讓弟子跟讀,待弟子學會,才算“破蒙”成功。

  五六歲的孩童大腦還沒有完全發育好,一般早慧的孩子跟著先生讀個三遍大致就能記住,而資質稍微愚鈍的則須六七遍才可。

  所以先生也會因為學子“破蒙”的表現因材施教。

  除此之外,大夏朝也有童蒙“忌諱”,如“逢閏不蒙”即閏月不啟蒙,“逢十不蒙”即破蒙時先生教導十遍不能記住者不啟蒙等。

  各地的童蒙忌諱大致相似卻又有差異,《桂地通志·民俗志》中就有類似記載“頭日蒙學最忌路遇身懷六甲之人,以為不吉,阻誤聰明,故必須天朦亮便出門上學。”

  不同的處境有不同的心境,就算是在前世讀書的時候李凌峰都沒有現在這麼多的感觸。

  大夏朝崇尚禮教,認為禮教恭儉莊敬,此乃立身之本,故而有“不學禮,無以立”的警句,所以李凌峰為了確保拜師開蒙萬無一失,特意在腦中反覆推演。

  李家村的小河邊因為春天的到來,萬物復甦,水草豐茂。李凌峰趕著鴨子來河裡洗澡,看著不遠處小溪裡遊得歡快的白色,悠閒地的翹著二郎腿。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怕個錘子?

  之前和李父進山抓回來養著的小野兔在李凌峰腳邊吃草吃得不亦樂乎,經過李凌峰半年來的精心飼養,小野兔不僅胖了一大圈,而且毛髮也越發變得油光水滑。

  李凌峰給小野兔取了個名字叫“小灰灰”。

  他覺得這個名字挺符合小野兔的形象的,只不過每次餵食時,一叫小野兔的名字就讓他想起童年看的動畫片《喜羊羊與灰太狼》裡灰太狼的兒子小灰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