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王不懂 作品

第二二〇章 雞籠的天變了

實際上自從城門口站崗的人變成了穿藍軍裝的人開始,就沒有人再向他們收過錢,進出城門只要檢查有沒有帶兵器,再也無人盤剝。

縣內開張的店鋪照常做生意,不再有收稅的小吏上門。

那些華族的官員上門買東西、吃飯從來都是照常付錢,哪怕你要跟他們客氣1下都不行。

第3天,華族公開售賣平價鹽,只要登記了華族的戶籍就可以憑藉戶籍購買從海上運來的平價鹽。

董良在8重山群島開闢了好幾座大鹽田,因為採用曬鹽工藝,成本較低。

而在滿清治下,鹽1直都是官府斂財的工具,價格虛高,到了百姓手中更是貴不堪言。

就是這些沿海百姓,吃鹽都要花費眾多。

董良讓行政公署銷售平價鹽,看似價格低,實際上這個價格鹽場都還有的賺。

關鍵是百姓不需要因為價錢而吃不起鹽。

這1政策,讓華族在雞籠統計人口的工作推進得很快。

消息傳開之後,十里8鄉的百姓自發前來上報身份信息。

甚至還有番民前來,工作組都11幫他們統計。

董良早就已經交代過了,在東番島上漢民、番民只要入華族戶籍,1律平等對待。

第4天,工作組開始下鄉,按照縣衙留下的地契清查土地。

這1清查,孫國友才發現,雞籠這裡明明雨水豐沛,為何土地這麼少。

原來是那些大族霸佔著1些荒地不開墾,也不允許百姓開墾。

因為他們擔心佃農開墾土地之後,就不會來租他們的地去種,那樣的話他們跟誰收取租金呢。

這個理由其實非常的荒謬而自私。

曾經在縣衙做過小吏的孫國友知道,這種情況在很多地方都有。

那些山林只是被那些大戶霸佔,很多都沒有地契。

普通百姓又不會跑到縣衙去查證。

在滿清時期,1個自然村落中,能夠跟官府打交道的人實際上很少。

那些地方上的士紳充當官府管理鄉村的柺棍,在百姓的眼中,他們就是官,就代表了權威。

“老劉,你是什麼時候開始賣酸粉的,為何不在鄉下種地?”

孫國友這幾天,天天在這裡吃酸粉,已經跟這個老劉頭熟絡起來。

“孫大人啊,我家原來住在城外的山腳下,原本家裡還有5畝水田,加上在我那大兒子在碼頭扛活,1家人還過的去。”

“可是後來我那大兒在碼頭上被貨物砸斷了腿,他那麼年輕,我不能讓他成為1個瘸腿的廢人啊,於是就帶他尋郎中救治,老漢家中哪裡承受得了那看病抓藥的費用啊,只能向村中吳員外借錢,人家要咱將家中田地做抵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