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王不懂 作品

第二二七章 治番

“先說這噶瑪蘭的設廳吧,從乾隆3十3年的林漢生到乾隆末年淡水人柯有成、何繪、趙隆盛、賴柯登資助漳州人吳沙,前後歷經3十餘年,噶瑪蘭的私墾始漸入佳境。”

“這個漳州人吳沙久居3貂,與噶瑪蘭番社素有貿易交換。知道此處平原水源豐沛,利於耕種。嘉慶2年,吳沙唯恐私墾獲罪赴淡水請給札招墾,淡水同知何茹蓮予之,墾單之上僅有編號,而未注地名與土地4至。”

“嘉慶4年,吳沙後人吳光裔等又以“蘇長髮”之名到福建布政使劉拭處請墾,淡水同知李明心以“蛤仔難遠在淡水、3貂以外,距淡城5百里,深林密箐,疊嶂重巒,鳥道紆迴,人跡罕至,3十6社生番性同梟獍,勿許便”相拒。吳沙之子吳光裔等雖數次請墾未果,但官方亦未驅逐申禁,仍由民間開墾如常。”

“元首,其實吳沙墾殖噶瑪蘭與當地番社也做不到和平相處,從蕭竹的詩中就能夠看出,往來皆佩劍,出入總操戈。”

董良點頭道:“炎黃之時,華族僅僅在黃河1隅之地生活,然而我們現在的華夏版圖幅員萬里,自然不是用腳丈量出來的。披荊斬棘,用的是斧鉞刀劍,所斬的又何止是荊棘啊。”

任何文明的擴張都不可能單1使用平和的方式,1定是文化輸出、血統融合加上戰爭的綜合推進。

“元首明見。姚瑩曾言吳沙等糾眾入山之初“與番日鬥,彼此殺傷甚重”,故而僱請粵人為鄉勇、築土圍以為守護便在情理之中,頭圍是漢人在噶瑪蘭建立的第1個開墾據點,也稱“頭城”。”

“吳沙甚至假稱是奉官令堵截海賊,特來“護番墾田足眾糧而已,非有他也”。社番多順其自然之性,“酒醉欣搖舞,情歡樂笑歌”,有尊卑,無時序觀,亦不為“5教”“4維”所束縛。”

“吳沙最終得以進墾,1是“番性愚,不事耕鑿,間有耕者,用力苦而成功少,故視地步甚惜”;2是為吳沙所言攜有官令矇蔽,“疑信者半”“鬥又屢敗,以為漢人有神助”,後來“番社患痘,沙出方施藥,全活甚眾”。”

這樣就沒錯,恩威並施,才是治番之道啊。

“王先生,如果,我以你為治番大使,授予全權,多久能夠將全島番社納入治中。”董良突然開口問道,他也是剛剛想到怎麼安置這個王資雨。

島上漢地的行政工作,董良已經想好了。

將琉球諸島合併建立琉球行政總署,其下從北到南,依次設立大隅行政公署,管理大隅群島;沖繩行政公署,管理奄美群島和沖繩群島;8重山行政公署管理宮古列島和8重山列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