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王不懂 作品

第二三〇章 牧羊人的故事

“元首,您說的太好了,這個故事看似淺顯,卻將國家權力的來源講得清清楚楚。”張遠芳帶著逢迎的笑容說道。

眾人雖然不屑於像張遠芳那樣去拍董良的馬屁,但是也不得不承認,董良說的非常有道理。

這個時候,趙國棟又說話了:“元首,既然權力來源於百姓,那麼官府管不好國家,百姓就能夠造反,如此,國家豈不是亂套了啊。”

“是的啊,因為讀書人要是有志於治國,那麼他真正在意的就應該是百姓的想法,咱們華族的百姓還是比較溫順的,只要不被逼急了,實在活不下去,誰又會造反呢?”董良道。

“我上面說了要想管好百姓,就要注重民生,讓百姓有生計,能過活下去,這樣即使不要他們屈膝下跪,也能夠管理好他們。因為他們將權力交給你,就是讓你通過管理來讓他們過得更好,更安全。同時他們也放棄了1些自由,比如百姓不可以盜竊、搶劫、殺人,因為這些事情會侵犯到他人的權利,因此全都要受到管制。”

“我華族現在接手了整個東番島的統治,以後我們還將趕走滿清朝廷,那是因為這個朝廷已經無法保護百姓的安全,他們跟那個獵人1樣,越加的貪婪,越加的懶惰。”

“而我華族就是1個新的獵人。我們要接手羊群,首先要做的就是能夠保護他們,改善他們的生活。”

“無論是發展工商業,還是實施均田制,都是為了這1目標,同時我們還要提升自己的能力,那些西洋的列強就像是羊群1般在周圍伺機而動。”

“他們不會願意接手羊群的保護工作,他們只想,屠殺、奴役整個羊群。”

“好,說的好。”這1次不光是張遠芳,其他幾位書院的山長,以及臺下的學子也都紛紛叫號。

他們甚至忘記了董良推行的均田制傷害到了自己的利益。

今天的這場見面會,董良從廢除下跪禮的問題,講到了華族的讀書人、百姓缺乏血性,延伸出讀書人為何而讀書,又講到了政府權力的由來,用1個簡單的故事闡述了社會契約論,批判了天賦權力的說法。

這就是華族建立的法理基礎,也是華族未來能夠跳出治亂循環的重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