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欲乘風歸 作品

第四百八十二章銳士臺的理念

成都府的治所仍舊沿用益州城的舊稱,這裡的百姓對河西非常友好,甚至是歡迎的態度,因為蜀中多商賈,又多大儒,而河西商業發達,學問更是獨樹一幟,常年同蜀中通商,也造就了雙方之間的跨越千里的好感。

蜀中百姓本來對趙宋王朝就不是很感冒,當年大宋滅後蜀,幾乎將蜀中值錢的東西全部搜刮一空,無數輛車差點把五尺道給壓壞才堪堪運出。

自那之後,蜀中連銅錢都極為金貴,不得已百姓交易只能用鐵錢,為何交子會出現在這裡?還不是因為鐵錢貶值,銅錢又沒有,不得已商人只能靠交子進行大額交易。

只不過後來變成了東京交鈔,也變成了大宋收割蜀中商賈的工具,不能小看這個時代的人,在發現紙質貨幣能夠收割財富後,大宋王朝就沒少在東京交鈔上耍手段,而被坑的最慘的不是東京城的百姓,也不是大宋的百姓,而是蜀中的商賈,他們是最先使用交鈔的人,也是出於對朝廷信任,最先使用東京交鈔的人,最終的結果嘛……自然是把蜀中的商人割的底褲都快沒了。

在被大宋坑過之後,蜀中的商人便徹底放棄幻想,開始一律之用河西交鈔,就算是用東京交鈔也是先聯繫好河西的商賈,在他們願意收東京交鈔的前提下,再用東京交鈔作為貨幣,且在收到東京交鈔的第一時間把錢全部兌換成河西交鈔,就算多貼些利錢也願意!

如此一來蜀中百姓對河西怎能不產生好感?

至於官員,那就是銳士臺多年運作下來的產物了,蜀中的學者大儒皆傾向河西,官員又是文官出身,能用錢來改變立場的,就用錢,不能用錢的就用文化輸出和文化認同。

所以從成都府到川陝四路,皆對河西大開方便之門,這裡畢竟天高皇帝遠,又是易守難攻之地,河西在此經營多年,以至於狄青率領百餘人抵達完全沒受任何盤查,還有類似於軍營般的營地可以直接入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