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綠蘿裙 作品

572. 看歷史 《戲說夏史》(後人系列)……





但所有珍寶一概不曾進門,原樣來,原樣回。




筆者就很感慨,(當街感嘆)說這樣的寶物都棄之不顧,寧國夫人難道想要九鼎嗎?誰想路人和他說,你這就有所不知了,寧國夫人有幾樣東西來者不拒,分別是修路、造橋、義診。




但凡做過這三件事的人,她就願意收下拜帖。




筆者卻說,這樣又有什麼用,無非是多些沽名釣譽之輩罷了。




路人說了句“行善論跡不論心”,然後挑著餛飩攤子走了。




我懷疑這個故事是編的,不過也能佐證一點——程丹若確實不怎麼收錢,她和晉商有別的合作方式。




早期主要是軍費的籌措。




蒙古的衰落不是一蹴而就,與日本的戰事也花費了不少時日,還有西南的土司一直蠢蠢欲動,大夏總體安穩,局部動亂卻並不少。




軍費一向都是大難題。




到了程丹若掌權的時期,她就經常向商會籌集軍費,作為報酬,會給出力多的商人虛銜,什麼百戶、千戶、鎮撫、指揮使,什麼檔次都有。




他們沒有實職,唯一的好處就是能住上相應等級的房屋,能穿綴補的官服。並且立下實際功勳後,升職直接從百戶開始,跳過了前面幾檔。




中後期,隨著程丹若地位的穩固,商人與她的合作就變成了航海貿易。




毛紡織出口歐洲,東南亞進口糧食,這一進一出,不僅消耗掉了國內產能,使蒙古始終被釘死在羊毛原料生產的砧板中,也緩解了部分國內的糧食危機。




同時,江南絲織業也嗅到了解決危機的辦法。




——毛紡織是後起之秀,早期只能人工紡織毛線並手織毛衣,但後期隨著工藝的迭代,機器逐漸代替了人工。




這個過程十分短暫,也就一十年,市場還未飽和,轉型沒遇到太多困難。




但絲織業不同,蠶絲棉花就這麼一點,一旦更換機器,將造成大量織戶失業。想要平穩過渡,就得在改用機器的同時,不減少僱傭的人手。




所以,江南選擇進口大量原棉,提升產能,出口外銷,磕磕碰碰地度過了轉型的陣痛期。




就像我們知道的那樣,資本主義萌芽在了這一臺臺的紡織機中,在織女一雙雙巧手初露鋒芒。




嚐到甜頭的新興資產階級,自然而然地成為了程丹若的擁簇。




他們思想開放,支持工商皆本,重視教育,希望子孫能通過科舉出仕,為家族實現階級躍升。




但遺憾地是,雖然航海貿易進口的糧食,緩解了國內日益嚴峻的人地危機,但並未真正解決根源。




而大商人在掙下不菲的財富後,因為傳統觀念的影響,依舊選擇收購土地,成為大地主,間接加劇了矛盾。




程丹若為大夏續命一甲子,17世紀後期,夏朝沒能逃過封建王朝的宿命,女真的鐵蹄踏入中原,攻破京城,前夏自此覆滅。




最後一個王朝的開創者,將與建州國爭奪這片土地的所有權。




巧的是,這個源頭是從西南開始的。




回到主線,讓我們一起看看,16世紀中期的安排,為什麼影響了一百年後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