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海穿越唐三藏 作品

第四百三十四章 吾身既地獄;普賢菩薩顯靈了!


                 似乎因為金鵬的出生,也給大雄寶殿帶來了些不一樣的生氣。

  而觀音菩薩,卻不知為何總覺著自己忽略了什麼,心中莫名出現了一些本不該有的悸動。上一次出現這樣的感覺,還是三藏以大日佛焰超度天蓬的時候。

  正在菩薩疑惑之間,也因為她的目光從金鵬身上轉移到了三藏師徒處,猛然看到了悟空雙手合十,一臉虔誠.壞!

  一會兒若讓這猴子念起經來,這小金鵬豈非要遭受無妄之災?

  想不到竟然是在此事上要出紕漏。

  大聖雷音的威力,菩薩是親身體驗過的,那凌虛子到現在腦子都不好使.若一會兒讓金鵬遭了雷音灌頂,恐怕孔雀大明王絕不肯善罷甘休。

  菩薩心中暗暗思量,一會兒得找個機會將小金鵬帶出去,以防遭受無妄之災。

  小金鵬自然不知道才剛剛出生的它即將要面對什麼,但此刻顯然已經習慣了長姐(大哥)的手掌,早放下了警惕,還尋了一個舒服的姿勢臥著此地畢竟是大雄寶殿,佛門聖地,在佛光的照耀之下,小金鵬十分愜意,已經漸漸放下了警惕。

  這個小插曲過去之後,普賢菩薩這才向三藏道明瞭緣由:“三藏,貧僧聽聞得你在寶象國,收靈牙仙之子入你門下,將其渡入我佛門之中,可你隨後卻在獅駝嶺中將他的父親超渡。不知三藏伱認為此事可有隱患?”

  普賢菩薩問的問題,顯然也很刁鑽,若三藏是個“正經”僧人,此事回答起來自然也很簡單,無非就是出家人四大皆空,靈牙象佛與小象雖然有父子之實,即便靈牙象佛叛出佛門,可小象卻受了剃度,遁入空門,自不受紅塵紛擾。

  可偏偏他是唐三藏,還是親手報了殺父之仇的唐三藏.若再這般言說,顯然就不太合適。

  但其實法海對這個問題也沒有太過擔憂,當年他既然敢把靈牙仙超度,他就不怕小象知道之後會惹出什麼麻煩事端來。

  而且普賢菩薩之問,也很有意思。

  他沒有問三藏怕不怕麻煩,只問三藏有沒有隱患.

  “阿彌陀佛。”法海照例先念了一聲佛號,而後才回答道:“菩薩號大行,當只言必行,行必踐貧僧既發宏願,斬業護生,自當不論人情。前有天蓬、奎木狼、黃風、紅孩兒等輩,後有靈感大王、黃眉童子.至於一切罪業因果,早歸於己身.地藏王菩薩言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小僧斗膽,吾身既地獄,可納三界萬千之罪業,哪怕死後沉淪永墮,不得超生,亦無怨無悔。”

  隱患自然是有的。

  有錯必糾,有責必追.有罪必罰。

  三藏的決心,整個靈山沒人敢忽視,更沒有人敢否認.但此刻真正聽到他口中之言,心中還是忍不住大曰震撼。

  尤其是跟三藏一向親厚的觀音菩薩,聽聞此言之後,也只能感慨一句:不愧是三藏!

  三藏與自己更像是走入了兩個極端。

  菩薩亦有怒目時,但終究還是慈悲心腸.三藏就反過來了,他只對善者有善心,一如既往的嫉惡如仇。

  但他行事令人信服,因為他對自己的要求,只會更加嚴格。

  若非三藏斬業護生要犯殺戒,菩薩甚至認為他完全可以執掌律宗.

  當然了,三藏一再表明他不願意成佛,恐怕就算是靈山之主也不能改變他的心意,更別說一個律宗的教主了。

  不過菩薩有一計藏在心裡沒說.若是讓三藏接掌靈山戒律院的話,恐怕他還當真得糾結一番。

  聽了三藏之言,普賢菩薩雙手合十,向著上首的佛祖說道:“我佛慈悲,貧僧於北洲之事尚了結,就先告辭了。”

  普賢菩薩說完,也不等佛祖同意,便直接跨門而出,而後便聽一聲象吟之聲,眾人見一隻白象踏空而來,載起菩薩菩薩,往東方行去。

  普賢菩薩是個幹實事的人,若非此番是三藏將到靈山,他壓根都不打算回來。

  反正他跟靈山諸佛也都不太熟,不論是原本西方教的道友,還是截教被西方兩位教主渡化的三千紅塵客.一向也沒有什麼交情。

  他來靈山任務就是研究大乘佛法,並且於人間實踐。畢竟大乘佛法不是一拍腦袋想出來就完事了,而他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實踐與驗證環節。

  普賢菩薩乘象而走。

  大殿裡面的僧人們,面色神情已經有點兒不太對了這諾大的大雄寶殿,竟不能讓他們再多留片刻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