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我國的少數民族基諾族的簡介


  基諾族是雲南省人口較少的7個特有民族之一,民族語言為基諾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沒有文字,過去多以刻木、刻竹,記數、記事,通用漢語。

  基諾族的簡介

  基諾族主要聚居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以下簡稱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基諾山基諾族民族鄉及四鄰的勐旺、勐養、勐罕,勐臘縣的勐侖、象明也有少量基諾族散居。

  1979年,基諾族被正式確認為單一民族,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基諾族總人口數為23143人

  族稱

  “基諾”是本民族的自稱,可釋意為“舅舅的後人”或“尊重舅舅的民族”。

  過去漢語譯為“攸樂”,故又習稱其居住的基諾山為“攸樂山”

  歷史

  關於基諾族的族源,有土著說和南遷說兩種。“基諾”一詞源於基諾族先民在傑卓山居住的時代,當時出現了“基諾洛克”的名稱,“基”為舅舅,“諾”為跟在後面的,直譯是“跟在舅舅後面的人”。相傳基諾族的發祥地是“司傑卓米”。

  它是基諾山東部邊緣一座海拔近1440米的高山,現在稱為孔明山。至今,阿哈、阿希兩支系以及居住在勐旺鄉補元行政村的烏優支系居民,回顧祖先遷徙路線,都不約而同地把發祥地指向這座高山。這說明在很早以前,基諾族的先民就生活在基諾山及周圍地區。

  基諾族定居在基諾山之初,可能還處在母系社會發展階段。傳說最早居住在“傑卓”的是一個寡婦,生了七男七女,兄妹互相結婚,後來人口繁衍,便分化出兩對寨子——可以通婚的兩對氏族集團。

  第一對寨子是詞通和曼鋒,詞通是“父寨”,曼鋒是“母寨”,往後他們又發展出曼雅、窩莊、回真、生牛等10個兒女寨,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基諾山的前半山。另一對寨子是曼坡(父寨)和曼飄(母寨),其繁衍的兒女寨有竜帕、莫羊、炸共等九寨,是為後半山。

  關於兩對父母寨的世系已經不得而知,但子女寨的世系還可以獲得。據1958年調查,曼雅寨是詞通寨分出來的“大兒子”,建寨人是姐右,後經右保、保姐、巴保姐、姐腰、腰八、八撒、撒姐、姐白臘、白臘腰、腰子、不勒姐等已有12代,若以25年一代計算,曼雅寨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後半山的曼卡寨分離出來的時間較晚,從建寨人不臘腰算起,已經歷了8代,也有200多年的歷史了。從曼雅等寨父子連名的情況看,這些子女寨在建寨時已確立了父權制,也就是說至少在300多年前,基諾族已從母系時代發展到了父系時代。

  18世紀中期以後,以血緣為基礎的父系制家庭公社仍在繼續發展,到19世紀末,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部分生產資料私有制和個體家庭經濟出現,父系制家庭公社才向農村公社過渡。然而在這一過程中,仍頑強地保留著氏族血緣關係的紐帶,各兒女寨還要到父母寨去舉行一年一度的祭祖儀式。

  照慣例,父母寨的“寨父”、“寨母”(均系男性頭人)每三年要巡視子女寨一次,屆時兒女寨的人們要遠出迎送,組織隆重的祖傳儀式進行歡迎,熱情招待。

  當地人傳說,在遠古的時代,洪水淹沒大地,只有一對善良勇敢的同胞兄妹瑪黑、瑪紐受仙人保護和指點,倖免於難,經過各種艱難波折,最終結為夫妻。

  仙人曾賜予他們10顆葫蘆籽,種下後只長出1顆,結出的100個小葫蘆中,僅長成1個,卻長得像房子一樣大,裡邊還有人在說話,打開一看,葫蘆裡出來4種人,先出來的是基諾人,依次而出的是漢人、傣人、哈尼人(有的說還有第五種人,是布朗人)。後來,他們各自找到了樂土。從這個傳說裡,可以反映出基諾族同漢、傣、哈尼等民族在遠古時代的密切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