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柴爐 作品

第六百零一章錢太多了也麻煩

    其實福利制度,並不是從現代社會開始的。

    就算華夏之地,也從很早就開始了各種福利。

    只是概念不同罷了。

    比如《夏箴》上說:“天有四殃,水旱饑荒,其至無時,非務積聚,何以備之。”

    《周書》中有記載:“國無三年之食者,國非其國也;家無三年之食者,子非其子也,此之謂國備。”

    《禮記》有云:“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墨子》主張:“必使飢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

    自夏、周以來,華夏王朝就十分重視國家糧食的儲備。

    這種糧食儲備,其實也是一種福利制度。

    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抵禦各種天災對農事的影響。

    在災年,也確實能夠救活很多人。

    不過。

    雖然華夏很早以前就出現了保險思想的萌芽,但一千多年的發展下來,萌芽始終還是萌芽,沒有絲毫的萌發。

    更沒有人如同趙昆這般,系統地提出保險的概念。

    並不是說,趙昆比大多數人聰明,也不是因為他擁有超越這個時代的見識。

    華夏之民,可以說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

    沒道理其他幾個古國能弄出來的東西,在這裡發展不出來。

    其實,保險沒有在華夏成形的最主要原因,還是因為一個基礎問題。

    在普通百姓為了吃飽肚子而發愁的時代,想讓他們思考太長遠的東西,未免有些不切實際。

    對於朝堂而言,建立糧倉,儲備糧食,已經是盡他們最大的努力了。

    不過,基礎福利的問題,在如今的大秦,已經徹底得到了解決。

    推廣全民福利,迫在眉睫。

    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大秦的糧食氾濫了。

    沒錯,趙昆從來沒有想到,有朝一日,自己會為糧食過剩而發愁。

    以前國家沒有條件,只能上下齊心,一起吃苦。

    現在條件好了,自然該考慮人民的福利水平了。

    之前趙昆在當鹹魚的時候,就讓監國的扶蘇在天下廣建糧倉。

    不過,趙昆讓扶蘇建糧倉的目的,卻和夏、商截然相反。

    以前的朝代修建糧倉,是為了屯糧,以備不時之需。

    但趙昆修建糧倉,完全是為了消化大秦國內多餘的糧食。

    是的,如今大秦最大的問題,就是糧食問題。

    不是缺糧,而是糧食太多了。

    以前大秦百姓的生活,冬閒的時候,一天一頓飯,而且基本上都是隻吃稀的。

    農忙的時候,也就一天兩頓,其中有一頓吃乾飯就已經是日子頂好的人家了。

    這等待遇,也只有家裡的主要勞動力才能夠享受到。

    婦孺老人,能夠在逢年過節的時候吃一頓飽飯,就已經算得上是好生活了。

    然而,自從趙昆在全國推廣紅薯土豆,這種日子就一去不復返了。

    百姓們對這種產量大,又管飽,更重要的是不挑地的食物,擁有無盡的熱情。

    以至於,現在全天下,只要有條件的地方,誰家都會種點兒紅薯土豆。

    從那以後,大秦就再無饑饉之憂。

    可是,好日子這才沒幾年,老百姓們還沒有忘記被餓肚子支配的恐懼。

    如今,哪怕是在關中,普通人家的主糧,依舊是紅薯土豆。

    吃這些東西多了,吃別的東西,自然就少了。

    但這些年,在趙昆的引導下,朝堂一直都在盡力推廣各種糧食作物。

    各國通商,率先免稅的,也都是諸如蔬菜之類的經濟作物。

    有一次,趙昆去關中的一個農莊考察,來到一個農戶家。

    當他看到農戶家那位年逾八十的老者,手裡捧著一碗紅薯稀飯時,不由大皺眉頭。

    那家人養著十幾頭豬,數十隻雞,因為老者兩個兒子曾經從軍立功,獲得軍功,家中也有幾十畝地。

    然而,他們居然讓家中的老壽星就吃紅薯稀飯。

    首先要明確的是,這不是養生,而是頓頓吃紅薯稀飯。

    當趙昆瞭解到真相,準備發怒時,卻反被老頭教訓了一番。

    “老朽今年八十有三,自昭襄王起,歷經五代國君。也就是到了陛下這裡,家裡才有了一口飽飯吃。”

    “孩子們想要給老朽吃好的,家中蛋肉都不缺,天天吃也吃得起,是老朽自己拒絕了,年輕人不懂饑荒,我又怎麼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