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柴爐 作品

第六百零一章錢太多了也麻煩

    現在這日子,放在以前,那是神仙都不換的,老朽多吃一口好的,都感覺折壽!”

    “陛下若想懲罰,就懲罰我這個不懂禮數的老漢,和孩子們沒關係!”

    那天,趙昆回到咸陽之後,氣得一天都沒吃下去飯。

    難搞啊!

    百姓們以樸素的思想,固執地認為藏得住糧食的,才是好人家。

    可是,他們沒有考慮到,你少吃一口,我少吃一口。

    大秦每年出產的那麼多糧食,讓誰吃去?!

    要知道,糧食這種東西,基本上都是有保質期的。

    哪怕能存放幾年的紅薯、土豆等作物,放到第二年,口感也會大幅下降。

    沒辦法。

    百姓們存糧是未雨綢繆,抵禦災年。

    但按照大秦目前的情況,除非是天崩地裂的那種災害。

    否則存糧,只能拖國家經濟發展的後腿。

    這可不是隨便說說的。

    要知道,糧食可以說是大秦經濟最重要的本位等值物。

    糧食氾濫,會直接導致糧食的價格賣不上去。

    家中有人在工廠、商行做工的人還好,但目前大秦農業人口的佔比,依舊超過足足六成。

    糧食賣不上價格,讓這些人家的收入減少。

    在大家都是苦哈哈的時候,家有餘糧是件好事。

    但現在這種狀況,造成了收入的極度不平衡。

    由此引發的一系列問題,足夠造成國家動盪。

    另一方面,糧價下降,也會影響到經濟繁榮。

    現在沿海的郡縣,已經興起了抵制從南洋來的農產品風潮。

    由此引發的一系列連鎖反應,已經初見端倪。

    甚至趙昆收到的奏報中。

    關中一些地方,已經出現了寧願讓種出的糧食喂牲口,也不出售的情況。

    這個苗頭,讓趙昆感到心裡發寒。

    這讓他想起了另外一個時空中,兩千多年後,某國農民將牛奶倒入河中的事情。

    趙昆知道,一旦這種情況出現,隨之而來的事情,絕對是一場足以席捲大秦的風暴。

    沒辦法,花錢,必須花錢了。

    目前大秦國庫富得流油,完全有從國家層面進行調控的底氣。

    之前趙昆提議修建廣南城,以及完善鐵路網,本來就有這方面的考量。

    但誰能想到,兩年過去了,國庫的錢非但沒減少,反而在不斷增加。

    這錢,越花越多,你敢想?

    沒辦法,只能玩一票大的了。

    章臺宮中,書頁翻動的聲音刷刷響起。

    不多時,所有臣子將決議會議定的全民福利草桉翻閱完畢。

    除了早就知道情況的九位議員外,其他人都是一臉驚駭之色。

    原因無他。

    這份決議,實在是太令人匪夷所思了。

    草桉中提出,將在接下來的五年之中,花費近二十萬萬銀元,在全國興建三百家公立醫館。

    另外,在大秦的東、南、北,再修建三座巨城,並完善聯通全國的鐵路網。

    最讓人震驚的是,建立社會保障制度。

    百姓們每個月繳納一定數額的錢糧,在五十五歲以後,就可以由國家固定返還不低於大秦實時平均收入最低額度的錢糧。

    此時能夠站立在這裡的,都不是無能之輩。

    隨著趙昆登基,朝堂基本上被大換血了一遍。

    十三部尚書,可以說都是新朝臣子。

    此時,金融領域的一些概念,對他們來說已經不再是無稽之談。

    至少,通貨膨脹是什麼東西,他們還是懂的。

    正因為如此,這份草桉中的制度,才讓他們更加難以想象。

    假定一個百姓從十五歲開始繳納,每年十二個銀元。

    到五十五歲的時候,也就繳納了四百八十個銀元。

    可是,銀元是在不斷貶值的。

    從銀元開始流通,到現在,短短几年的時間中,銀元的購買力,已經貶值了三分之一還多。

    四十年之後呢?

    難道一個月返還他十個甚至更多銀元?

    另外還有一點。

    隨著百姓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大秦百姓的平均壽命,正在逐年增長。

    以往四十歲,就可以自稱老夫了。

    活到七十歲去世,就堪稱喜喪,一里之地十年都未必能出一個。

    但如今的大秦,七十歲以上的老人,比比皆是。

    如此一來,推行社會保障制度後,朝堂的負擔就會越來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