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 作品

第345章 士別兩年當刮目相看

 至於水晶溫度計是哪裡來的……其實也是華佗去年搞相關實驗遇到瓶頸後,向諸葛家的人請教切磋,然後諸葛瑾就幫他出了個主意。

 諸葛瑾前世是理科金牌講師,對於溫度計的原理當然瞭然於胸。他知道簡單易搞的溫度計,無非是水銀和酒精兩種媒介。

 但古代不好給空心玻璃管/水晶管抽真空,得靠灌注膨脹液時的蒸汽擠出管子裡原本的空氣,所以水銀溫度計也就被諸葛瑾放棄了,就用酒精——

 當然,在漢朝要蒸餾出高度酒精也不容易。諸葛瑾過去一年多,還抽時間優化了蒸餾器,搞了點酒精出來,可惜成本始終太貴,不能拿來喝,甚至連醫用也用不起,暫時只是作為科學研究實驗所用。

 所以最終只能是用酒精和水的混合物加上點著色劑,灌到能工巧匠鑽孔打磨好的空心水晶管裡,再封好底部造出溫度計。

 在灌裝時,灌完液體部分後,還要再額外充入一部分酒精蒸汽,驅趕掉管子裡原本的空氣,這樣封好後一冷凝,酒精重新液化,水晶管裡就形成部分真空了。

 因為酒精裡水比較多,測溫範圍也就受到了限制。現代酒精溫度計能測到零下近百度的低溫,因為純酒精的冰點非常低。諸葛瑾用簡易蒸餾法蒸出的低度酒精和水的混合物,則是零下二十度左右就會凍住損壞,平時也就測測常溫。

 至於高溫部分,酒精在80攝氏度時就蒸發了,更高的溫度也就沒法測了。

 這批溫度計造出來後,大部分留在了華佗的實驗室和研究所裡,諸葛兄弟各自分了幾支,劉關張等高層也各自拿了一些,不過並不是給人享樂的,只是拿來做些生活上的對照實驗,只當是收集臨床反饋了。

 尤其是張飛這種嗜酒的,從此被嚴格要求“喝酒要煮酒到65度以上、80度以下再喝,避免中毒”。

 ……

 “哈,自從讓侍女嚴格按照子瑜和元化先生交代的法子,在水鍋裡漂上溫度計再熱酒熱奶,感覺酒水酥酪都變得美味了不少,而且喝多了也不頭疼。

 子瑜的奇思妙想,真是堪稱仙法,什麼細微末節處都能益生養命,不得不服吶。就是奢靡了點,特地造這些水晶管,只為這點酒味的醇厚微妙。”

 接風宴上,關羽和諸葛瑾酒過三巡,酒意微微上頭,關羽就忍不住摸著護髯絲囊,得意誇讚。過去這一年,喝酒真是越喝越舒服,從來沒上過頭。關羽雖然不知道其中原理,但他很享受這樣的日子。

 諸葛瑾本來是想直接聊正事軍務的,但他也理解,關羽一年半沒見他,肯定有很多新奇的事情想感慨。反正眼下也不急,諸葛瑾就陪關羽再多嘮嘮。

 於是他就用纏繞了麻布的長竹箸,夾起煮酒水浴鍋裡的溫度計,輕輕放在旁邊案頭,正色對關羽賣弄:

 “古人常言,喝冷酒手顫目眩,其實是有道理的,只是概括得太籠統了。尋常釀酒,發酵所產,不僅有‘醇酒’,也有不少其他的‘雜醇’,有的還有毒。

 元化先生這兩年沿著舍弟的‘釀酒麴櫱菌株培育’實驗往下深挖鑽研,輔以‘風溼寒’三法對比,才篩選出一些菌株,發酵時產生有益醇酒的比例越來越高、而產生有毒雜醇的比例越來越低。

 有了這溫度計後,元化先生又反覆試驗,試出這有益的醇酒,八十度便滾沸了。而有毒的雜醇,六十五度便滾沸。所以古人煮酒,是為了把毒醇先蒸掉,又留下有益的醇酒。

 只是古人沒有溫度計,沒法精確確保酒水又醇厚又無毒,往往不是煮過頭,沒了酒味兒,就是煮得不夠,還有餘毒。不像我們,能精確控溫,就在六十五到八十之間,快速煮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