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 作品

第380章 誘敵不一定要詐敗,也可以逗蛐蛐

符離城南三十餘里的戰場上,兩陣對圓之處,雙方各自先鋒拉開三四百步距離,確保不會被弓弩射中,隨後趙雲就輕鬆出馬,橫槍指敵:

“曹仁,你這無謀匹夫!又中徵南將軍之計了!居然還不自知,不想死的,早早退去,否則我合兵一處返身殺回之時,便是你的死期!”

“趙雲賊子,休要猖狂掩飾,你若不怯,只管與我死戰,今日誰先退兵,誰就是閹豎懦夫!”曹仁氣急敗壞反罵,讓罵陣手們全都扯著嗓子轉述。

他內心,只當趙雲還是在虛張聲勢。

趙雲也不跟他客氣,讓前排重騎兵下馬,後排輕騎兵則臨時一人控雙馬甚至三馬。

重騎兵下馬後,很快上前列陣,背上居然揹著一把踏張弩,還有一塊包了薄薄灌鋼皮的大盾,這陣仗著實是曹仁沒見過的。

曹仁心中疑惑,不知道趙雲要幹什麼。他很想讓己方的騎兵衝上去,但又轉念一想:

“不行!要沉住氣!我軍人數雖眾,但如若只用騎兵對戰,比趙雲並沒有絕對優勢。趙雲若是立刻後撤,我單以騎兵追擊,很容易步騎脫節,還是先以弓弩射住陣腳,觀其變化。”

就在曹仁思考之際,趙雲的前排騎兵,已經逼近到兩百多步的距離上,列好陣勢,開始放箭。

曹仁看得大吃一驚,也連忙下令對射還擊。

“這是什麼戰術?趙雲居然不讓騎兵以騎弓在馬背上放箭騷擾,改用重弩、下馬列陣對射?是了,定是這兩年劉備軍鐵甲越來越多,騎兵也都裝備精良。

而戰馬卻不能穿鐵甲,穿了也跑不動,趙雲這是擔心騎弓射程近、以騎弓貼近對射,戰馬容易折損,這就改為下馬射擊。還別說……這招雖聞所未聞,卻著實適合趙雲這種人有鐵甲而馬無鐵甲的兵種……”

曹仁也不愧是一代名將,在矢石交攻之際,很快就判斷出了對面新戰術配合的利弊得失。

隨著兩軍對射,曹軍這邊前排士卒不斷有人哀嚎倒下,因為曹軍的著甲率,顯然已經不如相對富庶的劉備軍。曹仁只好讓手持大盾的重步兵頂到一線,用盾牆勉強遮蔽大部分弩矢。

趙雲的弩射程看起來也稍稍遠一些,應該不是材質的問題,可能只是結構的優化、導致材料彈性勢能的蓄能釋放效率變得更高了。

不過這些影響倒不是很大,趙雲本來就沒追求在最大射程上放箭,而是稍稍留有餘量。這樣弩箭在飛越二百步後,才能依然保持足夠的動能,確保貫穿皮甲。

作為代價,那就是曹軍的弩雖然射程較近,但也能夠到趙雲,只是弩矢的動能衰減更厲害點,典型的“強弩之末”。

而曹軍中普通的弓箭手,就完全夠不到趙雲部了,如果不頂著箭雨上前,就只能在後方乾瞪眼。

曹仁原本還指望己方弓弩手就算無法射穿趙雲騎兵的甲冑,至少也能射對方手足或者其他防護薄弱的位置。但他稍稍觀察了一會兒之後,就發現連這一點都成了奢望:

趙雲的部隊居然訓練了一種新的戰法,在踏弩上弦的時候,轉過身去背對曹軍,這樣也不用持盾了,只要把盾背在背上,上弦的時間裡,就算有箭射來,大盾也會幫著擋住絕大部分火力,連手臂和腿部都遮蔽保護進去了。

這就是過去一年多里,趙雲自己琢磨騎兵在裝備了重甲後、如何在確保己方生存性的前提下、依然保持執行傳統遊鬥騷擾任務的能力,所想出來的替代方法——當然,也不完全是趙雲想出來的,他也有和諸葛亮探討,諸葛亮自然也會和他大哥探討。

而諸葛瑾讀過那麼多戰史,他當然知道後世騎兵在發展出胸甲騎兵後,要想解決“人防彈能力強而馬防彈能力弱,如何依然進行遠程騷擾作戰”這個難題,最終發明出了“龍騎兵”這種兵種,或者通俗點說,就是“下馬胸甲火槍兵”。

戰馬只是幫助轉移的,打的時候還得下馬打。

無非現在把火槍退回到了漢朝固有的大威力踏張弩。

曹仁白白捱打了一陣,手忙腳亂,什麼戰果沒撈到,還白白折損士卒、被打擊士氣,終於沉不住氣,一咬牙下令全軍壓上,並且讓騎兵準備兩翼包抄,纏住趙雲。

他已經看出來了,趙雲這一招,跟傳統弓騎兵打了就跑的騷擾戰術相比,還是有差距的,至少強弩沒法在馬背上上弦,射完一輪後不下馬停留沒法再射。換來的,則是騎弓改弩後絕對的射程優勢、以及不再怕馬被射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