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 作品

第386章 來了就別走了

 郭嘉看張郃求教如此急切,也是無奈嘆了口氣。

 他也能理解,張郃這樣的降將,哪怕真有點本事,受曹公信任程度,肯定是遠遠不如其他元從老將的。

 所以張郃做任何決策前,在考慮是否有利於戰局之外,首先要考慮個人的責任。

 如果張郃因為奉命而戰敗,而且在執行命令時沒有打折扣、個人表現沒有問題,那還好說。

 如果是自作主張、覺得主帥的命令不對勁,選擇靈活變通地執行軍令,而最後也依然敗了,那張郃的前途肯定會非常黯淡。

 這種情況下,郭嘉僅僅是一個提供參謀的角色,哪怕他受曹操的信賴程度極高、遠比張郃更高,他也不能明著勸張郃抗曹仁的命令。

 在腦中飛快權衡了一下利弊和可操作性後,郭嘉最終只是嘆息著給了一個還算簡短的答案:

 “執行軍令,乃為將者之本職。將軍要遵命馳援,也是應該的。不過彭城也是要地,而且關羽在側,我總覺得以諸葛瑾之智,不會不知輕重緩急。

 就算他們現在已經在賣力攻打符離,我也不信他們的目的是為了站穩符離!他們最多是想多消滅一些曹將軍的嫡系人馬,然後要佔地的話,肯定還是先打彭城優先!所以此地的防務,是絕對不能放鬆的!

 將軍要增援符離,只可偷偷增援,不打旗號,儘量延緩敵軍得知‘彭城空虛’這一消息的時間。與此同時,我也會寫一封急奏,上書司空,請求從山陽郡李家和泰山郡昌豨等處,籌調增援,補強彭城防務。

 但願司空在河北能加快滅袁,我軍也能把這段虛弱的時間拖過去吧。”

 張郃眉頭緊皺,反問郭嘉:“先生還是非要覺得關羽主攻的目標不是符離,而是我們彭城?為何如此堅持?”

 郭嘉面沉如水地分析:“很簡單,彭城背靠泰山、蒙山,西臨芒碭,南臨沂泗,還有山陽大澤可以依託,項羽當年以此為都,正是憑藉山川形勝。

 符離便在當年劉項最終之戰的垓下週邊,那若是個好地方,項羽為何最後一戰迫不得已才被逼到那裡?韓信當年選垓下擊滅項羽,便是看在符離周邊用兵‘多多益善’,大平原幾十萬大軍都堆得下。

 淮北劉強曹弱只是暫時的,鄴城一破,遲早還是曹強劉弱。諸葛瑾若真敢勸關羽拿下符離然後死守,那是正中我軍下懷,到時候,司空怕是要嘲笑諸葛瑾無謀、諸葛亮少智了。”

 張郃聽後,心情沉重,但也支持郭嘉把自己的看法上報給曹操。這有利於曹操更重視彭城防區,要是能給他增兵就好了。

 不過張郃終究不敢抗命,他最終還是做了兩手齊頭並進的準備,

 一邊悄咪咪分了兩員部將路招、馮楷,帶領一萬援軍去增援曹仁。

 一邊派出快馬信使,幫著郭嘉把他剛剛趕寫的奏書,火速送去鄴城前線,交給曹操親啟。

 ……

 兩天之後,八月初三,冀州,鄴城圍城戰場。

 彭城距離鄴城,直線距離八百里,實際上行路要避開芒碭山、泰山,稍稍繞路,但對於最加急的快馬信使而言,兩天也就狂奔抵達了。

 已經把鄴城變成了一片澤國的曹操,還沒高興多久,就在一天之內,接連收到了曹仁的請罪奏書,以及郭嘉的勸諫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