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 作品

第413章 貶官是不可能貶官的,只能找藉口明升暗降

 隨著曹操、劉備兩大陣營,各自圍繞“收復小沛後,重修梁孝王陵”這一事件、進行政治層面的運作,歷史的車輪也悄然來到了建安八年的十一月底。

 在劉備的使者抵達襄陽前後,曹操讓郭嘉寫信回許都、交代荀彧等人上表拿掉劉備官職的事兒,倒是先有了眉目。

 畢竟曹操很重視這件事情,郭嘉的信也是六百里加急從符離飛馳送回許都的。連送信帶準備,僅僅三四天後,荀彧等留在許都的心腹文臣,就開始操作推動了。

 而荀彧最後的具體動作,跟曹操、郭嘉當日隨口聊的方案,又有了一些優化。

 也不知道具體是二荀的手筆,還是有賈詡也參與了,總之最終方案肯定是曹操點頭了的。

 這也不奇怪,郭嘉在曹操麾下幾大謀士中,以奇謀見長,而非政治運作。

 要論內政操作、對政治層面大義名分的把握,二荀都是比郭嘉強的,連賈詡都比他略強。

 最終,十一月底的一天,許都朝廷的一場朝議上,荀彧暗中讓侍中郗慮為代表,遞上了那兩道表章。

 第一道表章的內容是針對劉備的“罪行”的,隨便找了幾個還算相對有欺騙性的藉口,要求拿掉劉備的車騎將軍之職。

 第二道表章則是“現任宗伯諸事繁冗,不能盡責,請陛下恩准調前任宗伯劉艾,重新擔任宗伯”。

 劉協已經好幾年沒收到曹操關於劉備的表章了,此番乍一收到還有些詫異,心中驚疑不定。

 大朝會上他不敢直接表態,便表示需要再議。

 朝會結束後,劉協就召見了荀彧和郗慮,想探探口風,瞭解一下這到底是誰的意思。

 荀彧和郗慮便來到作為皇帝書房的石渠閣,君臣禮畢,劉協便問起荀彧此事該如何處置。

 荀彧:“尚書、中書各有司職,郗侍中所表,陛下自有決斷,臣豈敢越俎代庖。”

 漢朝用的雖然是三公九卿制、還沒有後世隋唐的“三省六部”,但是三省六部的雛形,卻已經出現了。

 尚書令就是統管下面各個領域的尚書的,“尚書檯”也漸漸演化成後世的“尚書省”。

 而侍中則是從西漢時的“中書令”轉變而來西漢有中書令,東漢沒有,後世又會漸漸演化為“中書省”。在“尚書、中書、門下”三省中佔據一席之地。

 所以這個“侍中郗慮”,法理上來說,是跟荀彧平級的重臣。尚書中書各有分管,荀彧不想點評郗慮名義上的奏表,也無可厚非。

 雖然誰都知道,郗慮也好,荀彧也好,他們都代表了曹操的意思。而郗慮受曹操信任的程度要比荀彧低得多,他就是個專幹髒活的白手套。

 說起來,這郗慮出身鄭玄門生,也就是跟崔琰等人是同門師兄弟,原本學界地位很超然。但在鄭玄諸弟子中,郗慮的人品著實是比較卑劣的。

 歷史上他主要乾了三件事情:一是陷害孔融,曹操想殺孔融不好找罪名,就丟給郗慮羅織罪狀。最後曹操自己假裝不清楚情況、“不干預有司執法”。

 歷史上孔融死於建安十三年、也就是袁家徹底滅完、南征劉表前夕。這一世孔融早死了幾年,不過也算是歷史慣性,羅織罪狀的依然是這個郗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