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 作品

第424章 扶持劉琦

 景升兄也有六十五了吧?不知是否還康健如初?若是年老精力衰退,到時候就要賢侄多多為景升兄分憂了,如此,必不至於誤了我們盟好討逆的大事。”

 劉備話裡話外,已經把暗示做足,表態他會在劉表的家務事上,也充分力挺劉琦。

 劉琦聽出了這層意思,終於放心,也是大喜過望,連忙順著往下說:“叔父高義,小侄銘感五內。不過家父牧守荊州之權,出自朝廷,豈可私相授受?小侄便是有父子至親,也不敢妄自越權。

 叔父但有差遣,小侄力所能及的,無有不允。但力所不及的,也唯有幫著搖旗吶喊了。”

 劉備點點頭,回答倒也滴水不漏:“朝廷權柄,自然不能私相授受。不過朝廷為曹賊挾持,地方方伯若年老無力行使職權,自當由當地群僚共同上表推舉。

 但是宗室方伯的家事、嫡庶是否有悖亂妄為,孤身為宗伯,自然是要管一管的。”

 這些對話裡,有些也是不得已的客套,雖然大家都明明知道是怎麼回事,但對朝廷的尊奉是不能含糊的。

 就算地方上要自行決定“州牧過世後的接班問題”,“群僚共舉”的表文還是得寫,表面功夫還是得做。此前劉焉、孫策死的時候,都是寫過這樣的表文的。將來劉表不測之時,這個手續也免不了。

 一旁的伊籍聽了大公子和玄德公的對話,也是暗暗為大公子著急:

 大公子說話怎麼不挑重點呢?老是把話題往禮法、程序上引,那不是逼得玄德公為了尊敬朝廷,也只能順著你的話頭往下說?

 有些話題,就該自己主動拉下臉來求教,何況這裡又沒有外人,諸侯早就安排好了,雙方一共就四個人,有什麼不好意思的?

 伊籍見狀,也只好搶過話頭,由他來做這個惡人,只聽他主動把最後一層忌諱挑明道:

 “宗伯高義,我荊州上下俱感大德,但宗伯有所不知,自從去歲蔡瑁將女兒嫁給二公子後,蒯、蔡在荊州的勢力愈發猖狂,多有攛掇我主廢長立幼之舉。

 我主雖欲尊奉朝廷禮法,不至亂了長幼倫序,但擔憂蔡氏權重,也只能先虛與委蛇穩住。屬下誠恐將來蔡氏尾大不掉,而蔡氏素來與曹操有親故,則大公子欲尊奉盟好亦不可得。”

 劉備就等著這句話呢,聽伊籍終於不顧臉面挑明瞭,他當然是故作勃然大怒:“什麼?荊州竟會有蔡瑁這等無君無父的賊子、猖狂至斯?

 賢侄儘管放心,若是真有那麼一天,蔡氏膽敢犯上作亂、壞我大漢宗親倫序綱常,孤必命大將提兵十萬,為賢侄撐腰,誅除逆亂,復安荊州!

 不過,眼下蔡氏畢竟反狀未萌,而且景升兄年老續妻,孤若貿然舉動,壞了景升兄夫妻情分,也對賢侄賢孝之名有礙,所以,暫時還是隱忍不發、靜觀其變為好。

 反正今日之議,天下只有我們在場四人聽見,賢侄也是知道輕重緩急的,只要你和機伯先生出去之後守口如瓶,孤與子瑜自然也是守口如瓶。

 如此,賢侄回漢陽之後,也必不會即刻引來蔡氏忌憚。賢侄只要牢記——若無絕對安妥的護衛,將來不要輕易回襄陽,以免為蔡氏所算,只要固守漢陽,便可立於不敗之地。

 真有個緩急,非要回襄陽不可時,可派人過江至武昌求取援兵,孤自會分精銳護衛,隨賢侄回襄陽,以策萬全。”

 劉琦聽到這兒,終於徹底鬆了口氣,千恩萬謝表示一定領命。

 一邊感謝,劉琦心中一邊也暗呼僥倖:自己還是臉皮太薄,不好意思在玄德叔父面前直接告父親、後母和弟弟的狀。最後還是得靠機伯先生來挑明這層窗戶紙。

 好在最後結果還是不錯的,沒有誤了大事。

 而劉備那邊也不含糊,在跟劉琦商量好了這個背後撐腰的方案後,跟劉琦回到臨時幕府正堂上,他立刻傳了將令,讓如今也身在沛縣的陳到趕緊來覲見一下,他有事吩咐。

 不一會兒,陳到就匆匆趕來。他原本已經睡下了,是被人從駐地床上喊醒的。不過聽到主公相召,陳到還是來得飛快,絲毫沒有耽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