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 作品

第453章 再不打趙雲就打不著了

 公孫度雄踞海東,坐擁胡漢士庶二百餘萬人口,麾下兵力自然也是不弱的。

 歷史上三十年後、司馬懿討伐公孫度的孫子公孫淵時。司馬懿出兵四萬,結果遇到了公孫淵本土內線作戰的部隊近二十萬人。以司馬懿之能,也只能持重圍困,穩紮穩打,不敢堆人命強攻。

 這倒不是說歷史上曹魏的國力不強、拿不出更多兵力。而是古代千里遠征,後勤難度太大,司馬懿走遼西走廊進兵,需要的後勤輔兵損耗,就遠大於一線戰兵了。最終能在前線維持四萬戰兵,也就不足為奇。

 如今趙雲攻打公孫度,可以調度的兵力人數,自然也是遠少於公孫度的——這同樣不代表劉備陣營實力不夠,而是遠征軍和內線作戰一方,動員能力上的差距,可謂天差地別。

 公孫度是本土作戰,而且是守衛家園的生死之戰,稍作動員一下,就能把冬季農閒的民間丁壯都拉起來。

 最終,公孫度動員起了十五萬戰兵。不過公孫家在朝鮮半島的樂浪郡和剛佔領的韓濊地區帶方郡,加起來還要佔用至少兩萬人留守,不能再少了,再少的話那些剛被壓服的三韓部族就會重新起來反抗。

 另外,在剛打下來的高句驪故都周邊,也要留兩三萬人提防,否則高句驪也是有可能捲土重來、威脅襄平的。

 最後還要在襄平和其他戰略要地留兵防守,再考慮到集結部隊所需的時間。

 這些林林總總都扣掉後,公孫度短時間內能拉到遼隧昌黎一線的援軍,也就五六萬人。如果戰事能拖到臘月,公孫度或許能再多調度兩萬人,讓前線部隊達到七八萬之數。

 可惜公孫度已經等不得這麼久了,他十一月初四得到的急報,初五便做出決策,只花了四五天緊急集結部隊,初十就帶著第一批四萬人的援軍順遼河而下。

 船隊航行行軍六天,十六日抵達遼河口,立刻派出斥候哨探,瞭解昌黎前線的最新情況。同時穩紮穩打加固營壘、擴建駐地,等後續部隊陸續抵達。

 估計到十一月下旬,遼河口的遼隧大營,公孫度軍可以增加到五萬。到臘月上旬,能達到六萬。後續還能以每十天增加集結一萬人的速度,持續增兵一個月左右。

 ……

 公孫度的主力援軍,終於被調動了出來。過去十天一直在昌黎城下紮營圍困的趙雲,當然也有時刻關注敵方援軍的動向。

 所以他第一時間就掌握了敵情,甚至還能大致估摸出公孫度援軍的人數規模。

 趙雲圍攻的昌黎城,大致相當於後世的錦州,但並不在錦州市區,而是後世錦州北郊的義縣一帶。昌黎以南還有一座縣城徒河,才是位於後世錦州的城南、剛好卡在大小淩河的入海口處。

 公孫度軍抵達的遼隧大營,則是在遼河口,但那地方又要比後世的遼河口偏北一些——

 主要是因為未來兩千年裡,遼河帶來的大量泥沙淤積,導致遼河口不斷往南延伸,把渤海灣北岸的一部分土地變成了陸地。

 而漢朝的時候,這些地方還沒被填成陸地,海岸線自然要往北退縮幾十裡遠。後世的遼河口位於營口,漢朝的遼河口,則位於後世的盤錦北郊。

 所以公孫度的遼隧大營,距離趙雲在昌黎城外的圍城營地,也就不到一百里的距離,騎兵一天就能趕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