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如風 作品

第67章 散兵線戰鬥。

    從古至今,敢戰的軍隊都不是弱旅!

    艱苦的訓練開始後,趙世勳選擇直接越過了枯燥的隊列訓練。自己這幫兄弟連一身正規的軍裝都沒有,又常年在這大山溝裡鑽來鑽去。目前要那枯燥的隊列訓練基本無用,不如直接省去。

    不過趙世勳也並不是全都省去,比較有用的口令,散兵隊列,集結,行軍這幾樣還是在他的訓練計劃裡的。畢竟民兵也兵,總不能打仗的時候也一窩蜂的亂跑。

    由於自己現在一門重武器也沒有,所以趙世勳將訓練的重點放在了輕步兵進攻和防禦上。

    進攻一方,主要訓練口令識別,散兵隊列行進,偵查和隱蔽,攻擊路線選擇,輕機槍使用與陣地選擇,班排協同。

    防禦一方,主要訓練口令識別,戰壕與散兵坑挖掘佈置,隱蔽和伏擊,伏擊陣地選擇,交火原則,輕機槍使用,火力協同以及反擊時機。

    為了能提高訓練速度和質量,趙世勳在訓練的第八天便打破死板的訓練方式,開始讓民兵們分為兩組,一組負責攻擊,一組負責防禦。進行針對性極強的對抗訓練,以貼近實戰的訓練讓民兵們迅速進入戰鬥狀態,在對抗性訓練中迅速積累作戰經驗。

    每天上午,由趙世勳會親自講解進攻和防禦的各種要點,帶領大家進行行軍攻擊偵查等方面的訓練,然後再帶領大家學習陣地的選擇,戰壕散兵坑的佈置。對於挖掘戰壕這個訓練,周宇一開始覺得沒有必要太過投入,因為八路軍主要作戰方式屬於敵後游擊戰,打伏擊和遭遇戰比較多,打陣地戰的條件實在太少。

    對於周宇的想法,趙世勳直接選擇無視。中國軍隊武器火力弱於日軍是難以改變的事實,如果再不在掩體上加強訓練,那戰鬥中的傷亡絕對會居高不下。有著常年跟日軍打陣地戰經驗的趙世勳很清楚,一個好的掩體甚至強過幾挺輕機槍!在戰場上,只有讓更多的人活著才可能贏得勝利,一開戰都成了炮灰還打個屁啊。

    半個月後……。

    神泉寨東邊的一處山谷內,午後的陽光下,三十二個民兵成散兵線分散開。

    隊伍前方大概是十三個人成扇形分佈組成戰鬥的前鋒,他們由周宇帶領,是大柱子帶領的一個班的戰士。雖然是進攻,但前進中的民兵相互間隔達到了十多米到二十米不等的距離,站的可謂是相當鬆散。

    散兵之間保持一定距離,這個距離是趙世勳提出並要求嚴格執行的。趙世勳以前曾經接觸過中央軍德械師的德國教官,從他們那裡趙世勳瞭解到了德國最新的步兵進攻戰術。這種戰術由於提出的比較晚,就是德國都是在討論中,所以國民政府並沒有在戰前推廣。

    起初趙世勳也只是抱著好奇的原則學習了一下,但是經過幾年的對日作戰,趙世勳越來越覺得這個戰術非常有效。德國人認為,在進攻戰鬥中,步兵往往是最後奪取勝利的決定性兵種,其他各個兵種都為步兵戰鬥提供支援。但是面對自動火力尤其是輕機槍迫擊炮的普及。防守方往往可以在班排陣地集中大量的自動火力給予進攻方極大的殺傷。就算是自動火力匱乏的日軍,在一個步兵小隊54人都配備有三挺輕機槍,三具擲彈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