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聞上古 作品

第153章 世道不公!湯昊再殺人!

 臨出門之前,

 小囡囡還特意在身上抹了很多泥巴。

 這樣看起來,她就跟路邊的小乞丐沒有什麼區別,穿著破爛衣裳,身上還髒兮兮的。

 湯昊見狀識趣地沒有多問,因為他知道這是因為什麼。

 不管是不是有那什麼鹽場貴公子,小囡囡若是被人給盯上了,那劉大山夫婦肯定是護不住她的。

 在這鹽場裡面,劉大山這些灶戶,與奴隸沒有什麼區別。

 他們的命,不是命。

 他們的死活,也沒人會在意。

 在小丫頭的帶領下,湯昊跟著她走向海邊煮鹽的地方。

 還沒走到海邊,一股股海風就席捲著海腥味撲面而來,這裡面還夾雜著某些刺鼻的味道,讓湯昊下意識地皺起了眉頭。

 轉過一座座小山頭,終於來到了海邊,視野也頓時變得開闊了起來。

 入目只見,海邊灘塗上面,搭建好了一個個茅草屋,這就是灶戶在海邊煮鹽的工作場所。

 僅僅只有一口大鍋和一個灶臺,以及無數堆滿的柴火。

 煮鹽煮鹽,就是“煮海為鹽”,早在五千年前的炎黃時代,古人便開始製鹽,夙沙氏首創海水製鹽,號稱“鹽宗”。

 從夙沙氏煮制海鹽開始,一直到隋唐時期,海鹽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都是通過煮、煎來製取,“煮海為鹽”即“煎制海鹽”。

 具體流程是通過刮取海邊鹹土後來用草木灰等吸取海水作為製鹽原料,用水衝淋溶解鹽分,形成滷水,然後將滷水置於敞口容器內充分晾曬,燃薪加熱蒸發水分,取得鹽粒,這種方法被稱為“淋滷煎鹽”。

 宋元時期出現了“曬曝成鹽”的曬鹽方法,但因技術不夠成熟,煎鹽仍多於曬鹽,而且這也是為了滿足朝廷對於鹽業利潤的需求。

 一直到了大明王朝,這曬鹽技術也沒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和推廣,永樂初年朝廷曾開始嘗試廢鍋灶、建鹽田,改蒸煮為日曬,然後結果就是食鹽生產量大大降低,太多人的利益因此受損,所以最後不得不又恢復以煮鹽為主。

 從那以後,也就沒人提什麼“廢鍋灶、建鹽田,改蒸煮為日曬”了。

 畢竟失敗的先例就擺在那裡,誰吃飽了撐的才會為這些灶戶考慮,平白搭上自己的仕途。

 說白了,國朝利益最重要,貿然間改動這些製鹽方式,萬一再像永樂朝那次一樣,導致鹽產量大跌,朝廷收入也跟著大跌,那這個責任誰來承擔,這個窟窿誰來填補?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沒有事!

 反正吃苦受罪的是這些鹽場灶戶,跟他們這些朝堂公卿有什麼關係?

 這海邊鹽場的濃煙,可是飄不到京師之地,也飄不到大明朝堂啊!

 湯昊拉著小囡囡的手,仔細觀察著眼前灶戶煮鹽。

 或許是為了搭建方便,所以這一排排的灶臺作坊,都是搭建在背靠海邊的小山腳下

 沿著小山腳下,一排排上百個煮鹽的灶臺正在吞吐著濃煙。

 整個村鎮裡面的灶戶,無論老中少都在忙碌不停,哪怕只有七八來歲的孩子都要抱著柴火在旁邊看著,在旁邊學著。

 對於這些孩子而言,他們不用讀書,也不用學習其他的技藝,因為他們沒有這個資格。

 生而為灶戶,那一輩子都是灶戶,子子孫孫世世代代都是灶戶,沒有辦法變更,除非他們一家人死絕了,才能解除這份煉獄般的痛苦。

 所以這些孩子,從小就要在這煮鹽灶臺旁邊待著,用眼睛看,用手腳去做!

 湯昊敏銳地觀察到,這些孩子大多皮膚蠟黃、面色黝黑,一副營養不良的模樣,不是因為吃不飽,就是因為長期在這濃煙浸染下患上了一系列的疾病。

 但即便如此,他們還是得做啊!

 從生下來,一眼就看到了自己悲慘的一生,這個世道何其不公也?

 至於大人們,那要忙的事情可就更多了。

 有人從海邊灘塗的滷水池當中將滷水挑上來;有人則因為柴火不夠在旁邊劈柴,自家孩子就負責燒火;還有些已經煮好的灶臺這裡,灶戶喜滋滋的將那黃不拉幾、一團一團的鹽從鍋裡面剷下來用罐子裝好,這是他們用來繳稅應付官差的生計……

 只是這些灶戶村民,全都跟那劉大山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一樣,又黑又瘦不成人形,而且大部分都因為滾滾黑煙而不斷咳嗽。

 事實上,煮了一輩子鹽,煙熏火燎了一輩子,他們的身體早就被摧殘得不成人樣了,如那劉大山一樣,估摸著也就三十來歲,卻跟五十多歲的人沒什麼區別了,而且看起來命不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