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聞上古 作品

第209章 危局

 郭勳下獄。

 這並不是什麼大事。

 所謂勾結白蓮教,也極有可能是他人栽贓陷害。

 畢竟人家一個正兒八經的世襲侯爺,放著錦衣玉食的好日子不過,吃飽了撐的才會去勾結那李福達意圖謀反,此事壓根就經不起推敲。

 剛開始,湯昊還以為,朱厚照這是扛不住來自於文臣縉紳的壓力,所以不得不將郭勳暫時解職下獄,等到風浪平息之後,再將郭勳給放出來,小懲大誡即是如此!

 然而,第二個壞消息,卻是直接一拳打在了湯昊命門上面!

 為什麼?

 因為兵權!

 湯昊之所以敢率軍出海打通航路,就是因為京軍戰兵掌控在他手中!

 只要這海外貿易開始做起來了,那錢糧利益就會滾滾而來,單憑這些足夠他湯昊和小皇帝練兵所需了,到了那個時候,小皇帝才算是真正握住了兵權!

 畢竟,湯昊確實執掌了京軍戰兵,可問題在於養兵練兵這是需要花錢的,而且還不是一個小數目!

 僅僅依靠搜刮貪官汙吏的那些家財贓款,根本就不是長久之計!

 而國庫錢糧,則是掌控在文臣縉紳手中!

 想要京軍戰兵脫離文臣縉紳的掌控,湯昊就必須尋找其他的生財之道,完全可以掌控在小皇帝手中的一條財路。

 比如,效仿當年那位永樂皇帝,掌控海外商路,利用海貿利潤養兵練兵,從而實現“富國強兵”的中興之策。

 但是,現在京軍戰兵,等同於是沒了。

 因為兵部尚書換人了,許進丁憂致仕歸鄉,來得猝不及防。

 所謂“丁憂”,就是指在職官員的父母過世後,必須停止一切工作,回到家鄉為過世親人守孝二十七個月,也有三年、二十個月等制度,各朝代和時期不一。

 丁憂制度的根源,來自儒家思想。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思想開始盛行,“百善孝為先”的儒家古訓被定為社會規範。

 歷代朝廷為了強化和加深儒化教育,將很多儒家思想倡導的行為寫入法典,使之成為具有法律效力的規定,丁憂制度就是其中之一。

 古人認為“忠孝”不分離,一個人必須首先是個孝子,才有可能忠君愛國,如果他連雙親都不願意奉養,是個不孝的畜生,你還能指望他幹什麼呢?

 一個人居家恪守孝道,步入社會才能遵守誠信,為臣為官才能忠貞不二。

 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丁憂制度就成了各朝代一致奉行的鐵律。

 大明以禮法治天下,規定“丁憂”這一制度,主要是為了宣揚孝道,而宣揚孝道的目的是為了加深官員的忠君思想,也就是維護統治者自身的統治地位。

 一般來說,官員丁憂回家會保留官職,而且俸祿照舊,期滿後還要官復原職。

 與丁憂相對的制度,叫做“奪情”。

 所謂奪情,就是讓本該丁憂的官員放棄丁憂,繼續工作,或者將丁憂的日期減短、延後等。

 當然,被奪情的官員一般都是位高權重,擔負著重要的責任和使命。

 畢竟丁憂制度絕非兒戲,而是鐵一般的默契規則,沒有特殊情況,皇帝絕不可以提出奪情,即使奪情,如果官員不同意,也有權利拒絕。

 比如萬曆年間的張居正,官居內閣首輔(即宰相或國務院總理),當由他主導的變法改革運動處於關鍵時刻,他的父親卻忽然過世了。

 歷朝歷代,任何變法革新都面臨著巨大的阻力和反彈,守舊派與維新派的廝殺鬥爭一直存在,張居正主導的變法也不例外。

 所以,他若在此時回家丁憂,那麼這次改革很可能會以失敗告終,先前付出的所有努力全都會瞬間白費!

 因此在這個時候,通過君臣商議,萬曆皇帝就下詔奪情,而張居正也沒有回鄉丁憂守喪三年,得以繼續推行改革,使得大明王朝的國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增強,張居正本人也被譽為“救時宰相”。

 然而,也正是因為這場奪情,成了張居正死後被攻訐的把柄和藉口,“違反祖制”(即沒有回家丁憂)就是給他其中的一項罪狀,儘管奪情的詔令是當時萬曆皇帝本人親自下的,但是這位老朱家的帝王卻是選擇性地忽視了這一點。

 許進這場丁憂,將會持續三年,徹底打亂了湯昊的所有佈局和謀劃。

 新任兵部尚書,執掌天下戎政的大司馬,是楊一清。

 楊一清,這個人,湯昊有所耳聞。

 雲南安寧人,成化八年進士,歷任中書舍人、山西按察使司僉事、陝西提學副使、太常寺少、南京太常寺卿、陝西巡撫、三邊總制等職,確實是個文武雙全的奇才。

 但是,他這青雲直上的大好仕途,依靠的卻是劉大夏,依靠的卻是李東陽,依靠的卻是湖廣鄉黨!

 弘治十五年,因劉大夏一再舉薦,楊一清升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擔任陝西巡撫,負責督理陝西馬政,期間平定邊疆進犯、彈劾貪庸總兵武安侯鄭宏,並裁減鎮守中官費用,使得軍紀嚴明。

 而後正德元年,蒙古小王子聽聞大明王朝換了皇帝,想要試試這個小皇帝的成色,數萬蒙古軍入侵固原,總兵官曹雄拒絕派兵援助,楊一清於是率輕騎自平涼晝夜行軍,抵禦入侵併發動奇襲,擊退蒙古軍的進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