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聞上古 作品

第221章 剝離權柄

 湯昊注意到了群臣的異樣神情,嘴角忍不住微微上揚。

 這才是他想要看到的啊!

 給李東陽扣上一個“閹黨”的名頭,割裂其手中權力!

 閹黨,指的就是那些依附於宦官權勢而得利的官員。

 宦官干政,閹黨橫行,這在中國歷史上很多朝代都曾出現,例如東漢末年的“黨錮之禍”、“十常侍之亂”,是東漢由盛轉衰直至逐漸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李唐後期,宦官勢力參與皇室的內部糾紛;再有大明那位赫赫有名的九千歲魏忠賢,皇帝是“萬歲”,他魏忠賢“九千歲”,足見其權勢之大。

 宦官和皇帝的關係,就是家奴和主子的關係。

 而士大夫和皇帝的關係,卻是天子和臣民的關係,甚至是對手的關係。

 比如前宋士大夫們高喊出的那句口號,“帝與士大夫共天下”,擺明了就是想要跟皇權產生爭鬥,最好是架空皇帝陛下,讓天子做個吉祥物,然後士大夫治理國家就行了。

 家奴家奴,至少是自家人。

 所以比起士大夫這些爭權的外人,皇帝天子自然更加願意相信這些家奴。

 這一個個王朝,宦官閹人在裡面充當的角色,就好比豪門大族裡各房的奴婢分別幫助其主子爭產業,而並非奴婢的權力真大到可以奪取整個大家族的家產,因為他們的權勢全都來自於自己的主子皇帝。

 閹人之禍,閹黨之盛,從秦朝的趙高,到漢朝的十常侍,再到李唐的甘露之變,然後就是現在這個最為出名的大明王朝,甚至還出現了東廠和西廠這兩個專門服務於閹人的爪牙機構。

 太祖朱元璋曾經下詔嚴禁宦官干政,到了太宗朱棣手中,這一道鐵的紀律起了一個微妙的變化,不但不再警惕宦官,而且開始把宦官視為心腹,當作控制外廷大臣的一股重要力量。

 永樂以後,後世皇帝更加信任宦官,至宣宗朱瞻基開始在宮內設內書堂,教宦官讀書識字,由此埋下明代閹黨專政的禍根。

 英宗朱祁鎮幼年即位,寵信宦官王振,閹黨勢力開始形成,大明第一個權閹王振登上了歷史舞臺,給後世閹人樹立起了一個大好榜樣。

 此後憲宗朱見深時宦官汪直、武宗朱厚照時宦官劉瑾都曾廣樹黨羽,專擅朝政;熹宗朱由檢天啟年間,大宦官魏忠賢專權,一大批朝官依附其權勢,閹黨勢力達到歷代頂峰;思宗朱由校即位之後,魏忠賢先被免職謫去鳳陽,後被迫在路上自殺,閹黨主要成員伏法,閹黨勢力受到致命打擊,但大明王朝也隨即轟然倒塌!

 大明皇帝任由這些家奴,跟文臣士大夫爭奪權力捍衛皇權,這一點原本無可厚非,但是問題在於這些宦官閹人行事狠辣無法無天,一朝得勢後就會得意忘形,開始大肆黨同伐異剷除異己,平白損耗大明王朝的氣數。

 但無論如何,誰要是沾染上了“閹黨”的名頭,那他註定就會被士大夫群體排斥打壓,就連李東陽這個文壇領袖也不例外!

 現在到了這一步,湯昊已經不用再出手了,因為有人會坐不住的。

 哪怕是權勢滔天的救時宰相張居正,都只是跟那馮保暗中保持默契達成政治同盟,你看他張居正敢不敢堂而皇之地跟馮保吃飯喝酒聊天?

 事實真相如何,群臣已經懶得再去追究了,他們現在更想將這李東陽給拉下馬來!

 絕不能讓一個勾結閹人的閹黨,繼續坐在內閣首輔這個位置上面,領導文臣縉紳,那不是自家老大都成了內賊了嗎?

 是以短暫寂靜之後,立刻就有人選擇了出手。

 翰林學士黃希齋當即出列,朗聲道:“陛下,按照國朝一貫制度,一人不得任二事,既然李學士繼任為內閣首輔,首輔事務繁多,李學士又久病在身,老臣建議擇其他內閣學士兼管翰林院!”

 翰林學士,這是翰林院的最高長官,主管文翰,並備皇帝諮詢,大明初期實權已相當於丞相,地位清貴尊崇。

 但隨著內閣強勢崛起,翰林院不可避免的與內閣職權發生了衝突,一應權力也過渡給了內閣,翰林院也受到內閣某位大學士的兼管,淪為內閣下屬機構。

 這大明翰林的地位可以約等同於頂層知識分子,類似於後世的院士與學部委員。

 但是有所不同的是,在科舉模式下學官一體,學者和官僚具有很強的流通機制,因此大明朝的翰林既是頂級學者,也是高級文官,甚至不少翰林就是皇帝的老師。

 有句話叫入仕須科考,內閣出翰林。

 英宗朱祁鎮之後,得益於三楊秉政,基本上形成了一個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的晉升格局,成為定製。

 因此,翰林院就變成了養才儲望之所,儘管只是掌制誥史冊文翰,但是乃內閣大臣之淵藪、儲相之館,平步青雲的機率很高,成為朝廷閣老重臣以至地方官員上升的的踏腳石。

 黃希齋這句話,其實就是在剝奪李東陽的權柄,甚至廢掉李東陽文壇領袖的身份!

 自此,湯昊今日敲登聞鼓告御狀的目的,即將達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