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聞上古 作品

第222章 心性涼薄

 黃希齋。

 成化十四年進士,選為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

 弘治年間以翰林外調,歷江西僉事、廣西學政,後晉侍讀掌南京翰林院,擢南京國子祭酒,累擢少詹事,至升任翰林學士。

 這位是出了名的學者大儒,尤其是在晉升為翰林學士後,更是當之無愧的文壇大家。

 大明朝廷為了優中選優,又創立了庶吉士制度,稱為選館。在當年的新科進士中,選擇排名靠前列、有潛質、年輕而才華出眾者,進行第二次考試以此取優。

 具體流程就是新科進士們先在翰林院學習三年,期間由翰林內經驗豐富者為教習,授以各種知識,然後再次參加考試,合格者就留下來,稱為留館,供職於翰林院或行走於各部衙門,有為皇帝講解經籍等責,號稱“儲相”,為大明內閣輔臣的重要來源之一。

 剩下未合格的外放為地方官,一般來說品級也都不會太低,以知府或稍次一級比較多見,因此庶吉士制度確立後,進士之後有無留館成為一個非常榮耀的經歷。

 有的翰林,可以入直文淵閣,協同內閣,進駐行政中樞,參預機務,顧問朝政,備皇帝諮詢。

 比如前任內閣首輔劉健和現任內閣首輔李東陽都是走的這一條路,憑藉科舉大考進入翰林院,然後又優中選優進入文淵閣協同內閣處理政務,順便入侍東宮成為太子近臣,等到弘治皇帝即位之後,立刻就可以從副手變成正職位,正式以大學士的身份進入內閣,進駐行政中樞,參預機務,顧問朝政。

 尤其是劉健這位東宮帝師,從成為帝師那一刻起,他的行政路線就已經被強行規劃好了,最高的職位就是內閣首輔,一如現在剛剛進入內閣的楊廷和。

 因此,翰林雖然是閒散文官,無行政實權,老大翰林學士才正五品,負責修書撰史,起草詔書,為皇室成員侍讀或者給皇帝做文學侍從,擔任科舉考官等等。

 但是翰林接近皇帝,乃身處權力中心之近臣,可以很快貴極人臣,甚至躋身內閣,地位異常清貴,再者能夠進入翰林院的人全都是飽讀詩書的才學之士,主要也是通過科考廝殺出來的,因此翰林院地位尊崇,被視為士林中樞之地。

 翰林學士權柄雖然被內閣所攫取,不過身份地位依舊擺在那裡,沒人膽敢輕視。

 黃希齋甫一出手表態,直接就要割裂李東陽這位內閣首輔的權柄。

 李東陽先前還只是文淵閣大學士,卻因為兼管翰林院,憑藉著文壇領袖的身份,饒是朱厚照也不敢直接將此人給罷官去職。

 事實上,翰林學士這種學官,基本上是不會參加朝堂爭鬥的。

 他們頭上還有著內閣大學士壓制,再者其本身也沒有什麼行政實權,也沒有任何爭鬥的必要。

 唯一可能的爭鬥,可能就是翰林院內部的自己人爭鬥了,為了挑一個好的前程,為了進入東宮任職等等,但放在朝堂之上,他們還真是沒有什麼話語權。

 但是,李東陽這種勾結閹人的貨色,是絕對不可以再兼管翰林院的。

 黃希齋丟不起這個臉面,翰林院裡面的所有清貴翰林也無法容忍這種事情!

 所以黃希齋不得不開口,哪怕李東陽現在是內閣首輔,但那又如何?

 你既然敢做難道還怕別人攻訐嗎?

 更何況黃希齋這也不是攻訐!

 只是順勢而為罷了。

 大儒開口表態,其他人自然也坐不住了。

 謹身殿大學士謝遷也沉聲開口道:“陛下,黃學士所言非虛。”

 “李學士既然久病纏身,內閣事務又頗為繁忙,確實不宜繼續兼管內閣事務。”

 “臣以為文淵閣大學士楊廷和初入內閣,對內閣事務尚且不熟悉,可以兼管翰林院事務,以此培養理政能力。”

 謝遷這一開口,自然不是為了給自己攫取權力。

 他本身就不是什麼貪慕權勢之人,否則先前也不會直接憤而掛印辭官了。

 這位木齋先生一向嫉惡如仇,李東陽勾結閹人之行徑昭然若揭,他自然是愈發對其不滿,再一回想起老大人劉健的囑託,絕不能讓李東陽獨霸內閣,那麼此刻黃希齋提出剝離李東陽的權柄,謝遷自然是樂得如此,抓住機會先將翰林院送給楊廷和!

 畢竟內閣裡面就三位大學士,他謝遷主動提議舉薦楊廷和,難不成你李東陽還敢從旁置喙不成?

 謝遷這個提議,妙就妙在楊廷和的身份。

 為什麼?

 因為楊廷和是正德帝師啊!

 正因為他是帝師,所以楊廷和走的仕途之路,就會跟劉健一樣,由翰林院至東宮再到內閣,最後晉升為內閣首輔!

 那麼,現在讓楊廷和執掌翰林院,對皇帝陛下而言,自然是一件十分有利的事情!

 皇帝陛下絕對會答應,其餘文臣士大夫自然也能夠接受。

 他們本想讓謝遷執掌翰林院,不過考慮到謝遷嫉惡如仇的性情還是有些犯怵,再者謝遷本人也舉薦楊廷和,那就更沒什麼好說的了。

 楊廷和只要不犯下什麼政治錯誤,他遲早都會晉升為內閣首輔,既然如此何必因為這件小事與人家結怨呢?

 不如結個善緣!

 因此,吏部左侍郎王鏊、戶部尚書韓文、禮部尚書張昇、兵部尚書楊一清、刑部尚書閔珪、工部尚書李善等朝堂重臣紛紛開口附議,請求皇帝陛下任命楊廷和兼管翰林院,剝奪內閣首輔李東陽的權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