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聞上古 作品

第236章 鐵廠

 匠人安分了。

 他們也不敢不安分。

 因為這個大明中山侯是真的敢殺人。

 對於他所說的那些什麼祿米獎金,沒有匠人會放在心上。

 畢竟這麼多年下來,他們可是從來沒有遇到過,既給米又給錢的官老爺。

 但是,不管如何,這股源自於匠人內部的騷動,還是成功地被血腥鎮壓了。

 不論其他,單論那兩顆血肉猙獰的頭顱,就沒有人不感到害怕!

 當人命開始不值錢的時候,匠人們只能選擇認命!

 解決了這件小事,湯昊隨即將目標放在了火器上面。

 沒錯,就是火器。

 他可是沒有忘記,上一次倉促出海,結果遭遇了倭寇的突然襲擊,因為準備不足加上缺乏海戰經驗,致使大明戰兵在那場廝殺中損失慘重,三百多個戰兵無辜喪命,這本是可以直接避免的。

 因此現在趁著有餘力,湯昊決定好好發展一下大明火器。

 反正現在清河船廠裡面多的是匠人,裡面不乏一些被臨時抽調去製造火器的軍匠。

 湯昊召集了湯木、左一刀、常闊海這些心腹,詢問了一番他們關於火器的意見。

 得出的一致結論,那就是為什麼要使用那些燒火棍?

 難道真刀真槍地砍死捅死敵人不痛快嗎?

 這個答案,確實很是強大,以致於湯昊都被幹不會了。

 他們對火器的認知,或者說現如今大明將士對火器的認知,都存在偏見。

 在他們眼裡,火器這種東西,其實在戰場上面用處不大。

 唯一優勢之處,可能就在於攻城拔寨了。

 火炮齊射之下,可以瞬間摧毀城牆,但也僅此而已罷了。

 尋常火器火炮,殺傷力當真有限,而且準頭也就那樣,甚至隨時都有炸膛的風險,所以將士們都不喜歡使用火器。

 事實上,大明火器水平並不差。

 這是因為當年太祖朱元璋率領的起義軍使用火器最多,為其鼎定天下建立大明立下了汗馬功勞,所以立國之後,朱元璋不斷採取各種有效的措施,發展兵器製造,把元代創制的初級火銃,加以規範統一,根據實戰的需要,發展成包括大中小三種類型在內的洪武系列火銃。

 其一是裝備單兵使用的手銃,其二是裝備於戰船和關隘守備用的中型碗口銃,其三是專用於城防要塞的大型銃炮。

 這就是洪武朝大明戰兵所使用的制式火器,可以粗略地稱為洪武系列火銃。

 隨後到了永樂年間,大明火器迎來了飛躍式的發展,在張輔於永樂五年平安南後,大明得了神機槍炮法與胡元澄這個火器專家,特置神機營肄習,神機營自此才開始問世,火器發展也迎來了一場浪潮。

 然而,即便如此,時至今日的大明王朝,火器卻早已經成了一個笑話。

 大明火器為何屢屢受到匠人抵制?

 因為粗製濫造,因為貪腐受賄,因為有人從中謀利!

 當然,除了人為原因外,其本身就存在著質量問題。

 其核心原因在於冶鐵的原料和工藝。

 因為大明國內儲存的鐵礦石和煤炭原礦,磷和硫的含量比較高,冶煉出的生鐵極脆極硬,遠遠沒有木炭冶鐵的韌性好,由此製成的火器不但十分沉重,還極易炸膛!

 炸膛嘛,打仗打仗,敵人都還沒打到,結果手中的火銃先炸了,自己先被炸傷炸死了,這就是為何將士們抵制火器的真正原因!

 他們寧願相信手中的刀劍,也不願去使用那“有毒”的火器!

 其實自古以來,歷朝歷代大都是採用木炭鍊鐵,以此為主,兼用上等鐵礦石打造神兵。

 但即便大量砍伐森林,效率也遠遠不能跟上軍隊對於冷兵器的需求,還極大地損傷了自然生態環境。

 因此自前宋開始,朝廷又基本上大規模地採用煤炭鍊鐵,用煤炭代替木炭。

 但親自嘗試到炸膛的苦果後,只能尷尬地採用以銅鑄造火器。

 雖然銅炮的性能遠遠高出之前的鐵製火炮,但大明境內的銅礦本就稀少,缺銅量大,這就造成了性能極好的銅火炮僅僅只能少規模地製造,完全不足以滿足軍隊的配備需求。

 如若不顧及生態環境,傾舉國之力大規模地採用木炭鍊鐵的話,應該足以滿足軍隊對於火炮的需求吧,這樣一來大明軍隊的戰鬥力就能夠提升好幾個檔次!

 不過後世學過基本化學的湯昊自然清楚,想要去除掉生鐵中的硫和磷等有害元素,必須在鍊鐵時加入焦炭,而不是完完全全用煤炭鍊鐵,這一點以大明王朝現如今的冶鐵水平也不是不可以做到!

 “一刀,山東境內可有什麼大型冶鐵廠嗎?”

 左一刀聞言一怔,隨後腦海中迅速閃過道道信息。

 “有!”

 “朝廷官辦最大鍊鐵場,就是位於順天府所轄的遵化境內鐵廠,匠人多達兩千五百餘人,鍊鐵爐達到二十五座之多,鑄造爐達到五十多個,是我大明最大的冶鐵基地,也是白冶廠的鼎盛時期,專供九邊軍械所需!”

 “洪武年間全國設鐵冶所十三所,分別是江西南昌府進監冶、臨江府新喻冶、袁州府分宜冶,湖廣興國冶、蘄州黃梅冶……山東就有一處設在萊蕪,設於洪武六年,初沿元制名萊蕪鐵冶提舉司,後稱萊蕪鐵冶所,置提舉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