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聞上古 作品

第259章 遊戲

乾清宮。

 

湯昊正和朱厚照二人密議。

 

“朱當沍是怎麼回事?”

 

朱厚照陡然話鋒一轉,略顯不快地看向湯昊。

 

“野人,藩王宗室不得掌兵,這是太宗文皇帝朱棣下的死命令!”

 

“而且說實在的,朕也不能開這個先河,給後世子孫留下隱患!”

 

這句話,其實朱厚照說得比較委婉。

 

說得直白一點,老朱家現在分為皇室天家和宗室藩王兩大派系。

 

先前的皇室天家,毫無疑問是懿文太子朱標那一脈,包括朱標和建文皇帝朱允炆。

 

但是因為朱允炆略顯可笑的削藩政策,硬生生將自己大好江山給削沒了,所以燕王朱棣起兵靖難,殺入南京即位稱帝,皇室天家也變成了燕藩這一脈,而原本朱標的嫡長一脈也淪為了宗室。

 

朱棣自己就是藩王造反奪的天下,所以當然懂得藩王對皇權的威脅,深知削藩勢在必行,不過相比於朱允炆那些可笑的削藩政策,永樂大帝的手段就顯得高明多了。

 

他並不急於削藩,甚至即位初期為了得到藩王宗室的認同和支持,朱棣登基後對藩王十分優待。

 

除了已經自焚而死的湘王朱柏,被建文帝削奪爵位的藩王全都被朱棣恢復爵位,而且朱橚的食祿增加了五千石,朱橚是朱棣的同母兄弟,自然在藩王宗室中為朱棣搖旗吶喊。

 

一時間,藩王宗室除了個別人外,全都會朱棣心悅誠服,紛紛支持他這位新天子。

 

但是,永樂皇帝朱棣不同於他的父親朱元璋,他不需要依靠藩王守衛邊塞,因為他本身就是馬上皇帝,麾下還有一大批驍勇善戰的靖難名將,而朱元璋把自己的兒子分封為王,代替武將統兵,朱棣則吸取建文帝的教訓,仍用武將統兵,鎮守邊塞,為了加強對武將的控制,朱棣派親信宦官去當監軍。

 

因此,朱棣削藩是遲早的事,勢在必行。

 

先是齊王朱榑恢復爵位後益加驕縱,召養刺客和江湖方術之士,以護衛兵守青州城,築牆以禁止出入,朱棣抓住機會直接將這出頭鳥給廢為庶民,朱榑與三個兒子“皆暴卒”,幼子朱賢爀被安置在廬州,齊藩一脈自此削平。

 

緊接著谷王朱橞開始招收亡命之徒,建造戰船,打造兵器,結果卻被他同母兄弟蜀王朱椿告發,後朱棣下旨削奪谷王朱橞的爵位便為庶民,並且將其禁錮,與家人一同囚禁於徽州新安衛公署內,谷國被撤除,至此谷藩一脈廢除!

 

當然,手段高明的永樂大帝削藩,並沒有直接一刀切,而是根據藩王的不同表現進行區別對待,不聽朝廷管束、威脅到皇權的則堅決削去爵位,對沒有危及皇權的藩王,則放寬容忍度,進行優待,同時敲打遼王朱植、代王朱桂、岷王朱楩等藩王,削奪其護衛,削弱其實力,將其封地遷徙到內地!

 

經過這一系列一連串的削藩政策,建文皇帝一輩子奮鬥的夢想,終於被永樂大帝實現了,藩王宗室全部都被削平,手中兵權盡數還交朝廷,再加上太祖高皇帝定下的祖訓,這些藩王宗室自此徹底淪為了混吃等死的豬玀廢物,只能吃喝玩樂再無其他可言。

 

在湯昊看來,朱棣的削藩政策,比之建文皇帝看起來稍顯“和平”,但是歸根結底就是溫水煮青蛙,軟刀子殺人,而且還給大明王朝埋下了巨大隱患。

 

他之所以讓朱當沍進入朱厚照的眼簾,就是為了推動這大明王朝的宗藩制度改革,所以此刻自然不會猶豫,思索片刻之後,問出了一個問題。

 

“陛下,太宗文皇帝削藩的政策是什麼?”

 

“和平削藩,供養宗室!”

 

朱厚照脫口而出,這是皇室天家都要學習的知識,也是老祖宗留給後世子孫治理國家的經驗,所以朱厚照可以立刻回答出來。

 

湯昊聽後用了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

 

“那其實就跟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差不多,用朝廷財政供養這些宗室成員到老,讓他們一輩子衣食無憂榮華富貴,保證他們的世代富貴,只需要交出兵權就行了,安安心心地混吃等死,對吧?”

 

朱厚照皺著眉頭點了點頭。

 

“但站在太宗文皇帝的立場去看,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削藩勢在必行!”

 

“畢竟大明分封諸王的分封制度,這是太祖高皇帝親自定下來的,太宗文皇帝自然不可能去更改,他要顧及自己的名聲,那麼既然分封諸王已成定局,剩下的就只有在諸藩權力上面做文章了。”

 

“明初諸王的權勢不可謂不大,尤其是以寧王朱權為首的九大塞王,那朱權就藩於大寧,這大寧地處喜峰口外,屬古會州之地,東連遼左,西接宣府,為一大軍事重鎮。”

 

朱厚照冷笑道。

 

“朱權這位寧王爺帶有甲兵八萬,戰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騎兵均驍勇善戰,他多次會合諸王出塞作戰,以善於謀略著稱,如果說諸藩裡面,太宗文皇帝最忌憚之人,莫過於這位十七弟了!”

 

“所以,太宗文皇帝在取得天下之後,根本就不可能再讓這些實權藩王回到自己的封地,削藩也就勢在必行!”

 

不得不承認,朱厚照畢竟是老朱家的種,這骨子裡面的刻薄寡恩始終逃脫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