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聞上古 作品

第275章 一場鬧劇

宗室造反,關中大震,內外危懼。

 

尤其是朱寘鐇還讓心腹謀士孫景文作檄文、命令,抄寫數百份,指責正德皇帝朱厚照昏庸無道,先重用權閹劉瑾禍亂天下,又重用酷吏湯昊肆意迫害忠良,並且傳檄四方諸鎮,稱自己作亂是要清君側。

 

這就是尋常所說的大義名分了。

 

自古以來,唯名與器不可假人。

 

一如當年太宗文皇帝起兵靖難之時那般,建文皇帝朱允炆不只是太祖高皇帝欽定的王朝繼承人,更是出身嫡長一脈,所以建文皇帝就代表著正統,而燕王朱棣以藩王支脈逆伐主脈,本身就不得人心,違背了天下共認的禮法制度。

 

而燕王朱棣尋找的大義之名,則是太祖當國時留下的一條靖難遺訓。

 

太祖朱元璋當國時,恐權臣篡權,規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舉兵清君側的權利!

 

皇明祖訓中明確寫有:“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

 

燕王朱棣正是以此為理由,指責建文朝臣齊泰、黃子澄為奸臣,須加誅討,並稱自己的舉動為“靖難”,即靖禍難之意。

 

故而朱棣的口號是“清君側,靖國難”,這其中“靖難”代表平定禍亂,平息戰亂,掃平奸臣之意。

 

不過,太祖高皇帝的成法中還有一條,也就是給這條靖難遺訓增添了限制條件,那就是皇帝先召喚藩王,藩王才能起兵,且成功剷除奸臣後,要五日之內離京。

 

所以,“奉天靖難”只不過是燕王朱棣想要奪取皇位的一個藉口與理由罷了,也是他想要堵住天下悠悠眾口的一個大義名分。

 

事後燕王逆伐主脈成功,燕藩一系也因此成為了主脈,經過這數十上百年的穩固統治,朝野上下早已經認可了他們這一脈的皇室正統身份。

 

而此刻朱寘鐇面臨著跟太宗文皇帝朱棣一樣的處境,既然要起兵造反那就必須率先佔據大義名分,朱寘鐇選擇的大義名分卻不是“靖難”而是太祖遺訓中的“清君側”!

 

之所以不是“靖難”,是因為太宗文皇帝自己就是這麼奪得天下,所以對後世子孫立下了嚴苛規矩,宗室藩王但凡大敢有藉口“靖難”稱兵者,視為謀逆叛亂,天下共擊之!

 

朱寘鐇也算是個聰明人,身旁還聚集著孫景文、孟彬、史連這些儒生謀士,哪怕裡面沒有什麼出彩的頂尖謀士,可至少也是讀過詩書識過字的,所以直接照搬燕王朱棣謀逆造反所為,那自然沒有什麼問題。

 

伴隨著安化王朱寘鐇造反一事傳播開來,天下都為之震動不安。

 

再加上寧王朱宸濠與文臣縉紳之間的明爭暗鬥,更是使得京師之中人心惶惶,上下不安,大有一副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架勢。

 

時間也在這種詭譎氣氛中逐漸流逝,正當朝野上下還在憂心叛亂一事的時候,一個意想不到的消息卻突然抵達京師。

 

這是一封大捷公文,朱寘鐇叛亂已經被徹底平定,前後持續時間僅僅只有十八日,堪稱一場鬧劇也絲毫不為過。

 

兵部左侍郎熊繡歡天喜地地將這緊急公文送達皇帝陛下手中,朱厚照眯著眼睛細細查看了一遍,隨後忍不住撫掌讚歎。

 

“這仇鉞果真是員忠貞虎將!”

 

“來人,立刻命通政司將朱寘鐇叛亂平定的消息通傳天下,以安民心!”

 

“另外召集文武百官議事,朕要好好嘉獎有功將士!”

 

叛亂平定的消息,經由皇帝陛下親口確認,在場所有人都是暗自鬆了口氣。

 

畢竟他們可不想親身經歷一次“靖難之役”,然後飽受戰禍流離之苦!

 

很快朱寘鐇叛亂被平定的消息傳開,群臣也是欣喜萬分,一顆心放回了肚子裡,然後匆匆趕去參加臨時朝會。

 

湯昊也在此列,伴隨著英國公張懋的隱退,他如今可是武勳之首,這種時候自然不可能會缺席。

 

朝會開始,兵部左侍郎熊繡當眾將大捷公文上面的內容念出,聽得群臣議論紛紛。

 

原來這楊一清得知安化王朱寘鐇叛亂的消息之後,驚怒之餘立刻以兵部尚書之身節制地方軍馬,然後命令黃河沿岸軍隊將士嚴防死守,絕對不能讓叛軍趁機渡河。

 

叛軍和官軍在黃河沿岸激烈戰鬥了一場,以叛軍失敗告終,隨即楊一清命靈州守備都指揮僉事史鏞奪取黃河西岸船隻,都停在東岸,在河東紮營,並秘密派僕人讓仇鉞為內應,陝西總兵官曹雄也讓史鏞秘密寫信給仇鉞要他從中舉事。

 

原本仇鉞因擔憂仍在寧夏的妻兒,而不得已加入叛軍,結果朱寘鐇卻奪取了他的軍隊分給自己心腹各營,相當於變相解除了仇鉞的兵權,吞併了他的麾下所部,還拿出金帛犒勞收買這些將士。

 

仇鉞見朱寘沒有雄才遠略,自從軍隊被奪,就索性稱病回家安撫妻兒家小,實際上卻在暗中秘密招募忠於皇帝忠於朝廷的壯士,準備伺機而動。

 

朱寘鐇心腹何錦等人相信仇鉞,經常問計於他,仇鉞裝作推心置腹,更故意派人出城,回來就誤報官軍動向說官軍一夜間就到了,誤導朱寘鐇和何錦、丁廣出兵守渡口防止官軍渡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