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聞上古 作品

第315章 東海貿易與刺殺

 第315章 東海貿易與刺殺

 大明與朝鮮的修好,可追溯到隋唐之前。

 隋唐時期,是兩國交往的一個鼎盛時期,到了大明朝時,中國與朝鮮的交往則達到了另一個高潮時期。

 按大明朝廷規定,朝鮮應該三年一貢。

 但事實是,當時慕名或慕利從山東沿海登陸中國的朝鮮貢使,每年都不止一次!

 僅就明洪武三年、四年統計,高麗使節每年有兩次浮海來到中國,大多從江浙一帶登陸,經由運河乘船抵達南京。

 因為洪武年間的大明王朝,都城還在南京,還並沒有遷都。

 他們走這條路線,主要是考慮運輸便利,因為大量朝貢貿易的貨物和夾帶的私物,水陸運輸成本是最便利的。

 所以等到大明遷都北京後,朝鮮貢使依然經大運河乘船進京,只不過登陸地點多改在山東沿海,這樣進京更加便利一些。

 朝鮮進貢大明的特色,主要就是戰馬。

 因為明初為防禦蒙古進攻,軍隊需要馬匹,大量戰馬即是從朝鮮半島購進的,而這些戰馬裡面又以濟州馬為最。

 僅就洪武十七年至洪武二十八年間,由朝鮮輸入大明的戰馬就達三萬五千多匹!

 朝鮮雖然盛產戰馬,可跟大明關係再好,也好不到白給那麼多戰馬的份上,當時兩國的貿易價格,至少要用文綺二匹、絹布八匹交易獲得。

 也就是說,朝鮮貢使每次入大明,船上滿載而來的是戰馬,而船載而歸的,則是大量的絹帛和布匹,往來所行的水道,依然是浩浩長流——京杭大運河,再經由海運,運歸朝鮮國內。

 但是現在有一個難題在於,朝鮮賴以為生的濟州馬場,直接就被明軍給搶佔了啊!

 那除了優良戰馬之外,大明還能看得上朝鮮的什麼東西?

 這也是李懌和崔潭等人正苦惱的地方。

 說實在地,朝鮮跟大明比起來,本就沒有什麼可比性。

 現在連大明最緊缺的戰馬,都直接變成了大明的了,那朝鮮拿什麼東西跟大明進行貿易?

 布匹嗎?

 大明布匹那可是一等一的好!

 一旦運到朝鮮那可都是權貴縉紳爭搶的搶手貨!

 戰馬大明不需要了,布匹這些大明又看不上,那朝鮮唯一剩下的東西,可就只有……糧食了!

 李懌與崔潭君臣商議之後,崔潭立刻趕去了濟州島,會見湯木。

 只是湯木並不能輕易做決定,索性帶著崔潭一起回國,抵達山東之後立刻趕往京師。

 畢竟湯木可是得了個世襲伯爵,還沒有正式接受賞賜呢!

 對於崔潭的抵達,湯昊可謂是給予了應有的熱情和尊重。

 畢竟這位現在可是朝鮮權臣,舊勳勢力的領袖人物。

 為了確保東海貿易可以正常進行,朝鮮方面就絕不能出亂子,那麼崔潭的重要性在此刻就體現出來了。

 “崔潭,一些日子不見,倒是氣度愈發不凡了嘛!”

 看著被領入大堂的崔潭,湯昊忍不住笑著打趣道。

 這傢伙比之先前更是多出了一些異樣氣度,這是手握大權而帶來的自信和底氣!

 崔潭確實有自信,也確實有底氣,因為他現在是朝鮮第一權臣。

 得益於那夜他親自率領禁軍血洗了士林派,舊勳勢力紛紛投向了他門下,因此崔潭一躍超過了沈貞、南袞和洪景舟等人,成了無可爭議的舊勳勢力領袖,更是深受朝鮮大王李懌的器重信任。

 此外,東海貿易利潤動人心,因為中山侯湯昊的一句話,李懌不得不倚重崔潭,畢竟李懌都已經將士林派給血洗了,要是還不能進行東海貿易,那他才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崔潭地位牢不可破,但他很清楚自己如今的地位權勢,都是來自於何人。

 沒有遇到中山侯湯昊之前,崔潭還只是一個飽受排擠打壓的濟州牧,因為他先祖崔瑩的原因,整個崔氏都不得進入李氏朝鮮的權力中樞。

 直到現在,因為中山侯湯昊的提攜扶持,他崔潭終於在年過花甲之年,成功進入了朝堂中樞!

 一想到這兒,崔潭就向湯昊躬身行禮。

 “潭多謝湯侯!”

 “此生願為湯侯門下走狗!”

 要說還得是朝鮮,人家儒家文化傳承至今,那真是比華夏正統儒學還要多出幾分韻味,更加看重這種士子風骨與仁義恩德。

 湯昊笑呵呵地點了點頭,隨後示意崔潭坐下。

 “這一次來,是為了東海貿易嗎?”

 “侯爺英明!”崔潭急忙解釋道:“以往我朝與大明進行貿易的主要貨物,就是戰馬,尤其是濟州馬。”

 “可是現在……”

 崔潭話沒有說完,戛然而止。

 因為有些話真不能全部說出口。

 濟州馬場怎麼沒的?

 還不是因為眼前這位中山侯。

 不但強搶了俺家的濟州馬場,而且還硬逼著朝鮮向大明低頭主動獻出馬場!

 這種強盜土匪行徑,也就只有中山侯才做得出來了。

 “除了戰馬之外,朝鮮還有很多特色產品。”

 “比如你們的朝鮮人參(高麗參),具有大補元氣、生津安神等作用,比起我中原人參效果更好,你們完全可以將此打造成為招牌!”

 “再比如你們朝鮮的米豆、草束等穀物,我大明可用布匹手工製品與你們進行貿易,明碼標價或者義務購物,反正交易的目的是互利互惠各取所需,這一點你不用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