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崇禎帝臨終遺言:“文臣人人可殺”

  朱由檢徵求內閣首輔魏藻德的意見,說:這個方案如何?現在事情緊急,只要一句話就可以決定。

  老奸巨猾的魏藻德害怕承擔責任,一聲不吭,一味鞠躬低頭。焦躁不安的朱由檢從龍椅上站起來,靠在椅子背後,再三徵求魏藻德的意見,對方始終一言不發。無可奈何,朱由檢只得命令杜勳出城向李自成傳話,這句話只有六個字:“朕計定,另有旨。”用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否定了和談的可能。待杜勳退出,魏藻德仍舊沉默不語,氣得朱由檢推倒龍椅,匆匆離去。

  所謂“朕計定,另有旨”,除了頑抗到底,別無他法了。朱由檢立即起草了“親征詔書”,用文縐縐的文筆,回顧他十七年的歷程,無奈地承認,十七年來,政治不修,禍亂頻繁,難道是沒有任用賢人,沒有遠離不肖者?以至於觸犯天怒,積怨民心,使得赤子化為盜賊,陵寢受到震驚,親王遭到屠戮,國家的恥辱莫大於此。然後,他向臣民宣告,決定由自己率領大軍親征,國家大事委託太子處理。他號召臣民,如有能夠奮發忠勇,捐助軍餉武器者,一概選拔到軍前任用,消滅叛逆以後,予以重賞,決不食言。這是他作為皇帝向全國臣民發出的最後一道諭旨,顯然是虛張聲勢的官樣文章,這個時候再侈談“親征”,無異於白日做夢。如果有什麼意義的話,僅僅是公開表明他寧死不屈、以身殉國的決心。

  “親征”詔書發佈後,朱由檢招來駙馬都尉鞏永固,要他帶領私家武裝護送太子出京南下。鞏永固告訴他,自己從來不敢蓄養私家武裝,即使有,也無法衝出重圍。這個不切實際的空想,只得作罷。朱由檢叫來太監王承恩,要他召集宮內人員,準備守衛紫禁城。

  李自成得到杜勳的答覆,下令全線攻城。守城太監曹化淳按照“開門迎賊”的公約,首先打開彰義門投降。與此同時,德勝門、平則門也隨之打開,北京的外城不攻而下。

  在宮內的朱由檢還沒有得到報告,詢問閣臣,外城是否已經被攻破?閣臣回答說,不知道。他再問,事情緊急,有什麼對策?閣臣們的回答是幾句自欺欺人的話:陛下洪福齊天,不必顧慮;萬一不測,臣等決心巷戰,誓死不負國家。所謂“巷戰”云云,當然是一句騙人的鬼話,當農民軍向內城進攻時,守衛宣武門的太監王相堯,守衛正陽門的兵部尚書張縉彥,守衛齊化門的成國公朱純臣等,也按照“開門迎賊”的公約,不約而同地打開城門投降。整個過程當中,根本沒有發生什麼“巷戰”。三月十八日夜裡,農民軍控制了整個內城,離開紫禁城只有一步之遙了。

  京城上空煙火瀰漫,細雨中夾雜著雪花,在煙霧迷濛中灑向全城,給王朝的末路蒙上了一層淒涼的色彩。據許重熙《明季甲乙兩年匯略》說:“時黃沙障天,忽而悽風苦雨,良久,冰雹雷電交至,人情愈加惶惑。”你看,悽風苦雨、冰雹雷電,與炮火硝煙交織在一起,把紫禁城末日的淒涼,渲染得淋漓盡致。

  在宮殿內徘徊的朱由檢,得到太監報告,內城已經陷落,問道:大營兵在哪裡?李國楨在哪裡?得到的回答是:京營總督李國楨早已自顧逃命,大營兵也已渙散逃亡。他們勸皇上“急走”,事已至此,只有逃命了。他們沒有料到,皇上選擇的不是“急走”,而是以身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