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東晉史上的歷次北伐

  永和十二年,桓溫第二次北伐,擊敗羌族貴族姚襄,收復洛陽。隆和元年(362年),桓溫向晉穆帝建議還都洛陽;又建議自西晉末年南遷的土庶人等,一律返回故鄉。但上自皇帝下至達官貴人,均安於江南一隅,不願北還,紛紛反對。桓溫的建議未被採納。前燕趁東晉大臣相互猜忌和牽制之際,佔領洛陽。第三次北伐是在太和四年(369年),桓溫率步騎五萬人大敗前燕軍,進抵枋頭(今河南浚縣)。可是前燕得到前秦的支援,截斷了晉軍的糧道,桓溫只得退兵。在退兵途中,晉軍遭到前燕騎兵的追擊,死傷三萬人。

  太和六年(371年),桓溫廢帝奕為東海王(即海西公),改立簡文帝,自己則以大司馬鎮姑孰專擅朝政,不久病死。

  宋武帝劉裕(363年4月16日-422年6月26日),字德輿,小名寄奴。彭城郡彭城縣綏輿里人,生於晉陵郡丹徒縣京口裡。中國東晉至南北朝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軍事家,南朝劉宋開國君主(420年7月10日-422年6月26日在位)。

  東晉末年,北府將領劉裕控制朝政。佔據山東地區的鮮卑慕容氏南燕政權,此時便乘東晉衰亂之際屢次侵擾東晉邊境。義熙五年(409年)二月,慕容超大掠淮北,劉裕興兵北伐。

  四月,率水軍從建康北上,沿淮河,越大峴(今山東沂水北穆陵關),次年攻破南燕都城廣固(今山東益都西北),收復青、兗兩州,追獲慕容超,斬首建康。

  七年(411年),鎮壓盧循起事軍。

  八年(412年),消滅了劉毅,以及可能形成威脅的諸葛長民、晉朝宗室司馬休之等,清除異己勢力,鞏固了後方。

  九年(413年),西攻譙縱,收復巴蜀。

  十二年(416年)後秦主姚興病卒,子姚泓繼立,兄弟相殺,關中擾亂。劉裕乘機率大軍分兵四路北伐後秦,進攻關洛。途經黃河,擊敗北魏軍。翌年進克洛陽,至潼關,命大將王鎮惡直趨長安,姚泓投降,後秦亡。晉軍收復長安,在少數民族統治下達百年的漢族百姓紛紛響應。這時留在朝廷坐鎮的尚書左僕射劉穆之病故,劉裕怕政權旁落他人之手,便留次子劉義真鎮長安,王修、王鎮惡等率兵萬餘輔佐,自己倉促返回建康。長安留守軍內訌,夏主赫連勃勃乘機奪取關中。劉義真雖被迫撤出長安,但自潼關以東、黃河以南直至青州已為南朝版圖,江淮流域得到保障,這是祖逖、桓溫、謝安經營百年所未能達到的。劉裕在朝廷中聲望也達到極點,進而實現禪代,建立南朝劉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