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原來蔣家父子曾派密使到大陸試探和平相處

  1987年的春天,沈誠再次來到北京。中共中央對臺辦主任楊斯德來到他的住所。經過六年的溝通互動,中央政府終於決定,寫一封密函,請沈誠轉交蔣經國。密函由蔣經國在莫斯科時期的同窗楊尚昆具名簽署。

  經國先生大鑒:近聞先生身體健朗,不甚欣慰!沈君數次來訪,道及先生於國家統一之設想,昆等印象良深。我黨主張通過兩黨平等談判而謀其實現。為早日實現雙方領導人的直接談判計,昆謹代表中共中央邀請貴黨派出負責代表進行初步協商。望早日決斷。

  這封信的行文,已是雙方多次溝通後的成果,算是第一次明確提出,未來的談判應依國共兩黨對等的原則進行。根據沈誠在回憶錄裡的記載,蔣經國在拿到密函後的第五天,曾召見過沈誠。談話中,蔣經國雖然覺得中共有些操之過急,但函件中所體現的方針原則尚可接受,並授意由國民黨陸工會來籌備與大陸談判的工作。就在這次會面後的三個月,臺灣陸續解除黨禁、報禁,並宣佈從當年的7月20日起,解除長達38年的戒嚴令。而跟隨蔣氏父子背井離鄉拋妻別子的國民黨老兵們,也在這年的11月等來了允許回大陸探親的消息。

  那天,蔣經國先生的精神很差。臉上更比上次見面時顯得浮腫,音調也十分低沉,說話時口齒也有些欠靈。我見此狀,內心真有說不出的難受。他看看我,說,今天找你來我要告訴你的是下一撥正式去北平的人選,大概在下個月初的黨中常會中決定,你可以多留幾天,過了元旦才回去。那時,你就可以作安排了。

  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先生帶著尚未來得及圓滿的國家統一夢,在臺北病逝。

  1988年1月21日,蔣經國去世剛過頭七之時,臺灣高等法院檢察處在繼任“總統”李登輝的授意下,以“叛國罪”對沈誠提出訴訟。沈誠被迫將七年來的密使經歷和盤托出。儘管最終無罪釋放,但沈誠從此無法再為兩岸穿針引線,和談再次無果而終。

  臺灣蔣家王朝謝幕學者南懷瑾成兩岸新橋樑

  1988年,國民黨元老陳立夫帶著三十多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發表聯署公告,希望將來能用文化統一中國。但就在這一年以後,臺灣發生變化,國民黨不再是臺灣唯一的執政黨,

  1988年1月31日,南懷瑾從美國遷到香港還不到一個星期,一位40年未曾謀面的老朋友就找上了門,他就是南懷瑾當年在成都軍官學校時的老同事、民革中央副主席賈亦斌。賈亦斌此行來香港正是希望藉助南懷瑾的影響力,在兩岸間搭建一個新的密使平臺。

  為應對日益頻繁的大陸事務,1990年10月,臺灣成立國家統一委員會,簡稱“國統會”,由李登輝親自擔任主任,併成立半官方的民間機構海峽交流基金會,簡稱“海基會”,專職與大陸接觸,臺海上空的緊張氣氛眼看著慢慢和緩起來。1990年12月31日,在南懷瑾的引薦下,中共中央對臺辦主任楊斯德與李登輝辦公室主任蘇志誠在香港南懷瑾的家中見面了。此後幾年裡,雙方往來頻繁。

  1991年12月6日,為對應臺灣海基會的工作,大陸成立了海峽兩岸關係協會,簡稱“海協會”。至此,兩岸間的交流溝通均由海協會和海基會出面協調。兩岸在隔離42年後,終於建立起了通往彼此的溝通管道。

  1993年4月27日,全世界的目光都聚集在兩位老人身上,他們就是前海協會會長汪道涵和前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他們這次在新加坡的會面被世人以“汪辜會談”為名載入史冊。

  在1992年6月16日的一次會談中,南懷瑾曾經親筆起草《和平共計協商統一建議書》,一式兩份,交密使分別送達兩岸最高當局,提出三條基本原則:一是和平共計、祥化宿怨,二是同心合作、發展經濟,三是協商國家民族統一大業。建議書發出後,大陸方面作了認真研究,表示肯定,然而沒有正式回覆。而臺灣方面由於蘇志誠深知李登輝意圖,竟私自將建議書壓下。從此,南懷瑾退出兩岸密談。

  幸運的是,在兩岸努力下,南懷瑾一直以來希望的兩岸“和平共計、協商統一”的美好願景,後來還是有機會得以實現。200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胡總書記在人民大會堂與應邀到大陸訪問的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舉行正式會談。這是一次跨越60年的會面。對所有密使來說,這是最大的安慰。

  向這些愛國,渴望國家統一的密使致以應有的敬意。

  國慶節!

  祖國萬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