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曹孟德的形象是如何變成白臉奸臣的?

  對曹操評價的轉差,是與國運、政局以及領導人的個性密切相關的。簡單說,當國運昌盛,政局穩定,國家由強人主導時,傾向於將曹操評價為“好人”;一旦國運衰敗,國家面臨分裂,乃至被迫偏安一隅時,曹操“奸臣”的一面便會放大。例如南北朝時期,南朝人裴松之在註解《三國志》時,就選用了一些曹操的負面材料。

  數年前去世的袁闊成先生曾說過365回本的評書《三國演義》,很多人都是聽著這部書長大的。

  到了北宋司馬光編撰《資治通鑑》時,正值宋朝鼎盛時期,尊曹之意佔據主流,書中也以曹魏紀年。而到了南宋,偏安的境遇與三國時蜀國的遭遇達成了某種契合,“尊劉抑曹”的思想開始風行起來。大學者朱熹就在自己的著作《資治通鑑綱目》中,拋棄了曹魏紀年,代之以蜀漢紀年。

  南宋之後的元朝,漢人被蒙古人統治,民間“反曹”情緒更甚。到了羅貫中所處的明朝,“擁劉反曹”已成絕對主流,作為普及讀物的《三國演義》將曹操寫成“壞人”,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文藝表現:曹操定義了京劇中的“白臉”臉譜

  我們現在常說一句話:“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意思是在解決矛盾衝突的過程中,一個當好人,一個當惡人。好人對應的是紅臉,惡人對應的則是白臉。這裡邊的紅臉、白臉源於京劇的臉譜,或者更進一步說,來源於關羽和曹操。火山文學

  京劇臉譜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被很多外國人當做中國的象徵。他們覺得通過臉譜的顏色就能分辨人物的性格、脾氣、忠奸、善惡,很有趣。有首叫《說唱臉譜》的歌,很形象地反映了臉譜的趣味:“外國人把那京戲叫做beijingopera……藍臉的竇爾敦盜御馬,紅臉的關公戰長沙,黃臉的典韋、白臉的曹操、黑臉的張飛叫喳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