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平壤大捷背後的辛酸

  他們都是來自遼東的精銳死士,歷經無數次與遊牧騎兵的血戰倖存下來的,以一當百的“兵王”,手持當時世界上最好的騎兵武器:三連發火銃。所謂的日本“明星”,幾個來回就被“兵王”們衝得潰不成軍。

  兵強,卻不是亂衝,以一個老軍事家的判斷,李如松一眼找到了日軍的薄弱環節——左翼,狠狠的重拳打下去,日軍登時陣腳鬆動,死傷無數。抓住這電光火石般的機會,四千中國騎兵輪流衝鋒,交替掩護,終於在密密麻麻的包圍圈中,打開了一個求生的口子。

  順便說一句,那個被李如松看成“最薄弱環節”的左翼,是日本“戰國名將”粟屋景雄,據說現在還被某些日本漫畫家塑造成“戰王將軍”,估計是不打草稿的。

  決死的反衝鋒,敗中求勝的險招,為明軍贏得了金子一般的突圍機會,一路衝殺間,明軍成功集結到了碧蹄館北的惠陰嶺,這是突圍道路的最後一道關口,衝過去,就可全身而退。

  可這也是一片險地,兩面是山谷,中間是水稻田,騎兵的速度優勢根本無從發揮,可就在這時,日軍景上井貞的部隊,從側後殺來,斷掉了退路……

  而面前,日本三路大軍火速追擊,從正面圍逼過來,四面環敵,彈盡糧絕,最危險的時候到了!

  什麼奇謀都沒有用了,打吧,絕境下的中國軍隊爆發出了巨大的能量,首先倒黴的還是“戰王將軍”慄屋景雄,幾下子衝鋒下來,就藉口傷亡慘重,撒丫子溜之乎也。

  可有溜號的,也就有玩命的,抄後路過來的井上貞茂就是亡命徒,趁明軍抵擋日軍正面攻擊的時候,他竟直接從側後方發起進攻,直擊李如松的中軍,由此,留下了李如松後來寫給萬曆皇帝報告裡一句動人心魄的情景:圍匝數重。

  可“圍匝數重”還是給打了回來,最驚險的一刻,一位日本金甲將軍揮刀直襲李如松,幸好李如松弟弟李如柏眼疾手快,一箭擊殺。大難不死的明軍精神大振,奮勇抵抗,日軍的衝鋒終於又被打了回來,攻擊受挫不說,戰前殺氣騰騰的立花宗茂,小早川景隆等人,紛紛表示傷亡慘重,要求退出戰鬥……

  日軍攻不進,中國軍隊衝不出,戰局再次陷入了僵持。

  卻就在這時,外圍喊殺聲大起,明軍援兵到了。

  這喊殺聲,是壓垮筋疲力盡日軍的最後一根稻草。

  眼見得外圍一支精銳的中國騎兵衝殺進來,一樣是可以當鐵錘用的三連發火槍,一樣是風馳電掣的速度,瞪紅了眼睛的衝鋒,一樣是日軍陣中慘叫聲四起,接著,“戰國名將”們看到了他們永遠不能相信的情景:玩了一輩子命的日軍,爭相的崩潰,逃命,腳底抹油般的逃竄,一如之前他們在北朝鮮時候的樣子……

  明軍得救了,七年朝鮮戰爭中,日軍唯一一次成建制消滅中國軍隊的機會,就這樣無情的溜走了。

  衝進來的,是按照李如松命令尾隨跟進的楊元,還有他的一千士兵,最後時刻的衝鋒,打垮了“明星陣容”的四萬日軍。

  16世紀中日之間最大規模的野戰,落下帷幕,之後,日軍落下了嚴重的“心理陰影”,畏懼同中國軍隊野戰如虎,不久後明軍兵臨首爾城下,12萬日軍面對四萬明軍,竟如縮頭烏龜般不敢出戰,最終竟然不戰而逃,令明軍兵不血刃收復首爾。朝鮮戰爭第一階段,就此結束。

  結束了,口水卻沒有完,遍查當時明朝言官的奏摺,大罵此戰的大有人在,比如像丁應泰這樣無知的,張口就說此戰明軍傷亡數萬。日本的某些歷史學家更是敢吹,明明是幾萬人打幾千人被大跑,卻信口開河把中國的參戰人數說成十萬人。誤解,歪曲,吹牛,凝成了今天史書上五個錯誤的字——碧蹄館之敗。

  難道不是錯誤嗎?說傷亡,饒是日本人吹的兇,可自己的史料上還是露了馬腳,根據當時日本有關奏報記錄,參戰的立花宗茂,小早川景隆等部,紛紛因傷亡過重請求休整,上報的陣亡名單上,陣亡的高級將領就達十五名,士兵的傷亡更可以想象是一個慘,明朝方面,雖然傷亡慘重,但卻主力尤存。說戰略目的,日本圍殲明軍計劃破產不說,反被明軍打得落荒而逃,最後落得兵不血刃丟了首爾。從哪個方面看,都看不出中國“敗”來。

  但事實卻架不住文人的嘴,明朝言官罵李如松,不是因為工作問題,是因為李如松的做人問題,日本學者吹牛皮,那是一個面子問題,這問題那問題羅列起來,幾百年下來,卻遮掩了關於此戰最完整的真相:在毫無希望的絕境下,毫不放棄的中國軍人,在一個毫不畏懼的統帥的帶領下,面對數倍於自己的對手勇敢的亮劍,哪怕鋼刀壓身,戰至流血凝肘,依舊沒有放棄勝利的機會,終在一場意志的較量中,用絕地的反擊,打垮了強大的敵人。無上的光榮,淹沒在無聊的口水裡。

  現代社會,今人總在感嘆人心不古,有識之士常常疾呼:不要讓英雄們流血又流淚。

  其實歷史也一樣。

  長眠在碧蹄館的中國軍人,無畏戰鬥到最後的中國軍人,流盡了血,但面對百年的歪曲,他們會流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