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淡水大捷

  臺灣告急!清政府在危難之際又想起了劉銘傳,急令他以巡撫銜奔赴臺灣督辦軍務。

  劉銘傳臨危受命,在進京面聖後,立即率舊部130人開赴臺灣,揭開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臺灣保衛戰的序幕。

  淡水大捷

  據說法國人得知劉銘傳督辦臺灣軍務的消息後,決定在海上謀害他。劉銘傳表面上裝得非常害怕,徵調了不少水師船保護自己。到了上海後,更裝得畏畏縮縮,使法國人誤以為他不敢到臺灣去督師。正當法國人放鬆警惕的時候,劉銘傳在一個風雨交加的晚上,早已微服坐船前往臺灣了。

  此時臺灣防務十分薄弱,總共40營官兵,號稱2萬多人,卻要守衛長達2000餘里的海疆,而且裝備極差,名為水師,卻無船隻,守岸炮臺火炮又少得可憐。而這40營兵,有31營部署在臺灣南部,在臺北只部署了9營兵。法國侵略者已窺知這一弱點,並利用法軍艦艇的快速反應,避開臺南,直撲臺北。劉銘傳必須全力以赴。

  閏五月二十四日(7月16日),劉銘傳到達臺灣,對臺灣的防衛作了重新部署,決定以基隆為防禦重點,在基隆、淡水(滬尾)等口岸新建了一些炮臺,並調章元高、武毅兩營北上,加強臺北防務。

  六月十四日(8月4日),法國發動了對基隆的進攻。法國遠東艦隊副司令、海軍少將利士比率領軍艦直逼基隆,向清守軍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守軍在24小時內交出炮臺,否則就要全力進攻。侵略者的無理挑釁,遭到守軍的嚴詞拒絕。

  次日早晨,法國侵略軍開始對基隆守軍進行猛烈炮擊,守衛基隆的清軍在劉銘傳的指揮下,奮起抵抗,炮火準確地飛向敵艦,2艘戰艦迅速著火。但法國侵略軍憑藉其優勢的炮火,摧毀了清軍的炮臺及火藥庫。守軍曹志忠等部被迫撤出陣地。法軍四五百人即在炮火掩護下從大沙頭登陸,佔領基隆港,並將港內各種設施進行破壞。

  十六日(6日),法軍在炮火掩護下,向基隆市區推進。劉銘傳通過查看地形,決定採取誘敵陸戰的戰術。他下令除少數人固守海岸小山制高點外,其餘部隊全部撤到後山隱蔽。

  法軍以為昨天清軍大敗,大搖大擺地湧上岸來,一面修築灘頭陣地,一面攻打堅守岸邊的清軍。眼看敵人上岸,劉銘傳親自督戰,下令後山部隊從東西兩側迂迴包抄,三面夾攻,殺向敵人。

  法軍突遇反擊,出乎意料,不知所措,顧不上還擊,紛紛丟盔棄甲抱頭鼠竄。經過幾小時的激戰,法軍節節敗退,死傷100多人,其中斃中隊長1人。法兵潰退時,在海中又溺死多人。餘部狼狽逃回軍艦上,其侵佔基隆的圖謀沒有得逞,基隆重新回到清軍手中。劉銘傳首戰告捷,大挫敵鋒,“生擒法人1名,死傷不下百餘,搶來座旗一面,乘勢破其山頭炮臺,得炮4尊,帳房數十架,洋衣帽甚多”。清廷得報大喜,特發內帑銀3000兩進行犒賞。

  法國侵略軍在臺灣遭到挫敗後,又向清政府提出新的議和116條件,將賠款減為8000萬法郎,限48小時內接受。這一無理要求,再次被清政府所拒絕。於是,法國侵略軍又轉向福州馬江。當時,福州馬江駐有清南洋水師戰艦11艘,大炮45門,官兵1400多人,但清軍認為和談大有進展,未做任何戰鬥準備。

  七月三日(8月23日),法國侵略軍集中優勢兵力向中國水師各艦發動突然襲擊。福建水師奮起抵抗,但為時已晚。在法軍猛烈炮火的襲擊下,清軍11艘戰艦全部被擊沉,官兵傷亡1000多人,南洋水師幾乎全軍覆沒,馬尾造船廠和馬江沿岸各炮臺也悉遭破壞。中國南洋水師的覆滅,使得法國侵略者立即控制了戰場的主動權。隨後,法軍集中全力進攻臺灣。

  當時法軍侵臺總兵力,有大小戰艦11艘,步兵3個大隊,炮兵1箇中隊,共2000多人。從七月底開始,法艦就遊弋於臺灣海面,窺視基隆、淡水,並搜查來臺船隻。八月十二日(9月30日),法國侵略者分為兩路,一路由孤拔率領5艘軍艦進攻基隆,一路由利士比率領3艘軍艦進攻淡水。企圖誘使守軍分散力量,然後各個擊破。

  八月十三日(10月1日),孤拔率法艦向基隆的守軍炮臺發動猛烈炮擊,同時派海軍陸戰隊600多人在基隆仙洞東南海濱登陸,佔領山頭,以排槍和大炮進行擊殺。守軍奮力還擊,傷亡慘重,被迫後撤,基隆港灣及周圍陣地全部丟失。此時,由利士比率領的另一路侵略軍猛攻淡水。

  基隆在臺北東北,有糧港和煤礦,相距臺北100多里,中間為丘陵所隔。淡水在臺北西偏北,相距臺北30餘里,有淡水河相通,是臺北的門戶。法軍攻基隆,意在佔有良港和煤礦;攻淡水則意在攻佔臺北府。劉銘傳兩面受敵,處境十分艱難。救兵一時也無法得到,只好將軍隊分為兩部,分別在基隆、淡水作戰,他自己則在基隆親自指揮。法軍開始主攻基隆,幾千名士兵輪番進攻清軍灘頭陣地,戰鬥進行得十分激烈,但法軍終究無法得手。

  下午,孤拔突然改變主攻方向,將火力集中攻打淡水。而淡水的守軍不多,經過半天作戰,已筋疲力盡。突遇重兵,難以招架,連連飛書向劉銘傳告急。在“基隆萬分危迫,淡水又被急攻,基隆無兵可分”的緊急形勢下,劉銘傳力排眾議,當機立斷,下令基隆守軍立刻撤出戰鬥,炸燬煤井,轉移機器,全力援救滬尾。劉銘傳看到法國海軍需要不斷得到能源補給和淡水供應,因而利在速戰。基隆離臺北尚遠,沿途還有獅球嶺等險可以扼守。淡水則距屯聚糧餉的臺北府城僅30裡,沿途又無險可守,所以基隆失尚不失根本,淡水失則大勢已去。因而劉銘傳冒著巨大風險果斷下令放棄基隆,赴援滬尾。基隆守軍不解其意,紛紛哭諫,要求死守基隆。一些淮軍老部下和湘軍將領也紛紛伏地請求收回成命。劉銘傳大怒,拔佩劍砍前案呵斥道:“不捨基隆,臺北不能保也。吾意已決,罪譴吾自當之。有違令者斬!”劉銘傳接著說:“我知爾等一片赤誠。但這是軍事,我在你們面前立軍令狀。”說畢,手指在劍刃上一劃,鮮血淋淋,他用血指在紙上飛快地寫下“不勝法夷,甘願受戮”八個大字。清軍於是主動撤出基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