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八里橋”血戰英法聯軍

  9月18日(八月初四日),英、法聯軍先頭部隊自天津北犯,是日中午,自河西務逼近張家灣附近,並向張家灣的清軍駐地發炮攻擊。

  僧格林沁所部守軍早已嚴陣以待,並遵前旨:“倘該夷一過張家灣寸步,即督兵迎擊,痛加剿戮”。殺傷敵軍眾多,但如僧格林沁奏報說:“至該夷於午刻馬步各隊進前撲犯,經我兵槍炮齊施,斃賊無數。正分撥馬隊抄擊,該夷火箭數百支齊發,馬匹驚駭回奔,衝動步隊,以致不能成列,紛紛後退”(《欽差大臣僧格林沁等奏英軍來撲迎擊失利退守八里橋折》,咸豐十年八月初四日,見《第二次鴉片戰爭》五,第84頁)。

  在清軍失利的形勢下,僧格林沁立即率部退"入八里橋,以扼赴京道路",隨後,英、法聯軍一舉佔領了張家灣和通州城。

  僧格林沁所部滿、蒙馬隊和綠營兵退守八里橋後,他和瑞麟商定,全軍分設南、東、西三路截擊敵軍。其中,將近1萬名滿、蒙馬隊軍部署在八里橋一帶防守。八里橋東距通州八里,西距京城三十里,是由通州入北京城的咽喉要地。清軍利用八里橋周圍的灌木叢林,在這裡構築了土壘和戰壕,準備和敵軍在此決一死戰。當時,僧格林沁在奏摺中曾向朝廷立下誓言:“奴才等現在督帶官兵退八里橋以扼赴京道路。奴才等趕緊再振軍心,倘該夷由通(州)上犯,奴才等惟有與之以死相拼”(《欽差大臣僧格林沁等奏英軍來撲迎擊失利退守八里橋折》,咸豐十年八月初四日,見《第二次鴉片戰爭》五,第84頁)。

  9月21日(八月初七日)凌晨4時,清軍由通州和張家灣、郭家墳一帶向八里橋推進。上午七時許,英法聯軍分東、西、南三路對八里橋守軍發起攻擊。僧格林沁命令蒙古騎兵衝殺,他們用長矛、馬刀和弓箭等落後武器,齊聲呼喊殺敵。一部分騎兵一度衝到敵軍指揮部附近,距敵人四五十米遠的地方,短兵相接,英勇殺敵,激戰一時許,斃傷敵軍千餘人。

  隨後,由於南路法軍第二旅將大炮炮彈傾瀉在八里橋上,清軍遭到重大傷亡。但守軍與法軍第二旅在橋邊進行肉搏戰。僧格林沁親臨前線,指揮蒙古馬隊穿插於敵人的南路與西路之間,試圖分割敵軍的陣勢。爾後,由於勝保所部敗退,只是與西路敵軍進行激戰,因此,僧格林沁指揮蒙古馬隊分割敵人陣勢的計劃未能實現。但他仍然“騎著馬站在前面,揮舞著黃旗表示挑戰”(德·巴贊古《遠征中國和交趾**》第2卷,第230~231頁,見《第二次鴉片戰爭》六,第29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