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大韓民國著名的“鳴梁大捷”

  鳴梁海戰實際是李舜臣伏擊日本前鋒

  日本水軍在藤堂高虎,加藤嘉明,安治脅坂等將領帶領下,正在全羅道沿海推進,日軍前哨在9月7日抵達蘭浦達洋麵,在這裡與李舜臣的12艘戰船遭遇。朝鮮水師開始誘惑日本水軍。9月16日,在獲得了發現朝鮮軍主力的消息後,藤堂高虎帶領中型關船30艘甩開大部隊開始追擊,準備與朝鮮水師決戰。結果被朝鮮水師引誘到一片陌生水域,此時海水退潮,日本水軍前面的幾艘船被朝鮮埋在淺海底的鐵索和木樁擋住去路,遭到朝鮮水師掉頭圍攻。導致來島通總等數十名日本人陣亡,那幾艘擱淺的戰船也被放棄。

  在這次海戰中的朝鮮水師損害輕微,但是眾寡不敵,所以傍晚開始急速退卻。日本水軍不熟悉路況,無法繼續追擊朝鮮水師,也是害怕再中這樣的圈套。第二天,也就是9月17日,藤堂高虎和脅坂安治再次來到戰場上巡視,沒有發現朝鮮水師。

  朝鮮龜船上槳手和炮手是混在一個操作面的,一旦開戰,這裡將擠滿上百人,場面必定非常混亂。而且朝鮮所謂的炮實際上就是大號火銃,而且還是發射箭的。

  日本水軍主力到達後朝鮮水師已經逃跑

  日本水軍一看朝鮮水師已經退去,繼續前進攻克朝鮮水師的大本營。一面突進到全羅道西岸地區,支援日本陸軍的攻擊。此時日本軍隊的作戰目標和掃蕩全羅道朝鮮水師的任務已經全部完成。開始在順天,泗川,昌原,蔚山修築城牆要塞,準備與南下的明軍決戰。

  鳴梁是日獲勝控制制海權摧毀朝鮮軍港

  鳴梁海戰就是在日本水陸大軍進軍全羅道的過程中,李舜臣在預定海區引誘並且伏擊了日本水軍的前鋒部隊,只是使日本前鋒稍微受到一點損失,隨後為保存就離開撤退。日本水軍奪取了該地的制海權和摧毀了朝鮮水師的基地,這麼看實際上是日本取勝,損失日本損失了幾艘船,死了幾十個人,但是日本達成了摧毀對方水師基地,奪取制海權,掩護陸軍前進的戰略目標。但是在現代韓國的說法裡,這場戰鬥變成了,李舜臣的12-13艘戰船迎戰日本133艘戰船和200艘運輸船,並且擊沉31艘日船,擊傷92艘日船,殺死日軍9000人,陣斬對方主將的巨大勝利,並且拍出了“天軍”和“鳴梁海戰”兩部票房大片。要知道整個日本艦隊也只有7200人,藤堂高虎2800人、加藤嘉明2400人、脅坂安治1200人、來通總600人和菅平右衛門們長200人。另外,李舜臣自己寫了的亂中日記也只寫有“賊船有三十隻撞破”而已,不要說擊沉的記述,就是撞傷敵艦的記述也沒有。

  韓國現在完全沒有告訴大家,這次戰鬥結束後,李舜臣艦隊是向北方退卻了,而且被日軍摧毀了水師基地,日本水陸軍順利完成既定計劃的事情。朝鮮水師就算全是龜船,那12艘龜船上,也僅有200多個只能打7錢鐵子和射程不超過30米的大箭。靠什麼打沉打傷對方的133艘戰船和運輸船?韓國電影的表現手法是李舜臣水師火箭萬箭噴發打敗了日本艦隊,實在不想再說什麼了。

  朝鮮記載自己的火銃火炮隨便一個什麼型號就是射程800步,上千步。要知道200年後橫行天下的大英帝國海軍戰列艦上的68磅巨炮的平射有效射程也不超過400米。圖為英國海軍68磅炮。

  李舜臣從來談不上在海上切斷日後勤線

  但要說什麼李舜臣切斷了日軍的後勤線路更是扯淡,從來也沒見過日軍缺乏過從本土運輸來的軍械和兵員過,也從來沒見過李舜臣獨自到過外海大洋之上過,還妄談什麼切斷了日軍的後勤線路?

  要是真有李舜臣從玉浦海戰到釜山浦海戰,四個月期間十戰十勝,消滅了脅坂安治、加藤嘉明、藤堂高虎、九鬼嘉隆等率領的日本水軍,阻斷了日本軍事物資的運輸通道。如果朝方掌握了制海權,再加上金時敏僅用3800人就打敗細川忠興的2萬日軍,其他日軍也陷入了義兵的游擊戰爭中。那朝鮮還請求明朝援軍幹什麼?日本水軍都在海上已經被幹掉了,日本後續部隊和物資根本送不上來,就是半島上的日軍也已經飢寒交迫,焦頭爛額了。火山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