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一戰後所產生的恐慌

  像瓦爾特·希普(walterheape)這樣的反女權主義者,在戰爭即將爆發之前就曾警告:"婦女的覺醒"將使某些人試圖打碎"自然的鐵鐐"。性道德在戰時並未發生什麼大的變化。有關"戰爭嬰兒"和人口出生率下降的議論均被大大地誇大了。在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美國和法國的人口出生率都在下降;在諸如英國和德國之類的國家中,1870年之後,這一下降現象已受到關注,贊成提高人口出生率的人首先是指責婦女應對此負責。"逃避生兒育女職責的婦女,"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theodoreroosevelt)宣稱,"等於是放下手中槍逃跑的士兵。"

  悲觀主義者悲嘆道,戰爭使許多婦女的婚姻和盡妻子、母親天職的希望化為泡影。的確,許多男人一去不歸,戰場上的巨大傷亡令人口統計的金字塔傾斜,造就了數百萬的"多餘女性"。以德國為例,200萬士兵喪生,留下60萬寡婦,100萬孤兒,以及近150萬所謂的"純真寡婦"(whitewidows)--失去預期中的伴侶的年輕婦女。法國也遭遇了相似的命運。

  然而,"新女性"(newwomen)--其含義是指受過高等教育的或經濟獨立的婦女--並非戰爭的產物。"新女性"自19世紀80年代起就受到了道德家們的批評。那些對女同性戀之幽靈感到恐懼的人指出,一些受過良好教育的女人不結婚,女人與女人結偶,在美國被稱之為"波士頓婚姻"(Bostonmarriages)。擺在受過良好教育的中產階級婦女面前的現實是,她們不得不在職業和丈夫之間作出選擇。

  某些傾心於職業而獨身的婦女,無疑會發展出種種女性關係的新形式,一些是柏拉圖式的,一些則是性關係式的。在19世紀,由於各階層有各自的觀念形態,一些婦女可以設想與其他婦女共同生活。

  20世紀的社會不斷給年輕人施加壓力叫他們結婚,並將同性戀關係病理學化,為此,幾乎不能說戰爭"解放了"年輕婦女的裡比多(libido,性慾)。由於受到戰爭造成的混亂局面的驚嚇,評論家們首先想到的是戰爭令婦女獲得權利,使男子變得消沉。

  他們的第二個噩夢是種族隔離將被打破。一種戰爭期間浮現的恐懼,即黑人男子會強暴白人婦女,是當時男性心理狀態外化的一個極端的例子。事實上,如同在某些歐洲殖民地或美國南部,許多白人少年的第一次性經驗是從黑人女孩那裡獲得的。

  人們希望年輕的白人男子在性方面應活躍些,而與此同時,白人婦女則應嚴守貞操。這種戰時對種族問題的著迷,只有置於這樣的背景之下,即風起雲湧的第一次非殖民化運動和非洲裔美國人在20世紀最初的10年中大規模湧入北方各州所引起的種族關係的緊張,才能得到最好的理解。

  種種私刑在生活著成千上萬的非洲裔美國人的美國南部的出現,是這些種族恐懼最為引人注目的證據。1909年,《紐約時報》的一名記者評論道,歐洲人現在才意識到聽任其女兒與黑人交往的危險。"長期以來,在一些德國城市中,白人女孩與美洲和非洲的黑人手挽手招搖過市,成雙成對地出入飯店、咖啡館和劇院,已成為司空見慣而令人厭惡的景觀。"人們相信,婦女與非白種人是不服約束的。

  戰爭確實改變了男人,但改變的程度並不像那些製售恐慌的人所預言的那麼大。士兵們表面上誇示著自己的粗魯和鄙俗,但信件和日記卻揭示出他們的許多拘禮之處和迴歸家園、迴歸家庭生活的渴望。許多男人,諸如被打發到布列塔尼團的普羅旺斯人,並未在部隊中發現那種被大肆渲染的團結和兄弟情誼。傳說中的隱藏在戰壕中的同性間的色情活動也頗為罕見。任何男性間的親密關係都不過是原先在國內公共學校、童子軍和男子俱樂部就出現過的無害歡娛的延續。異性性行為在戰壕中並未受到挑戰,大部分男子只要有可能,顯然會馬上重投婦女的懷抱。

  絕大部分有關戰時放蕩行為的種種故事,大致都可被證實是虛構的。市民們對數百萬性飢渴的士兵的歸來感到恐懼,但對於經受了前線諸般恐怖之後的軍隊而言,溫馨的家庭是最為嚮往的。戰後人口出生和結婚率引人注目的攀升彌補了由於數年戰事造成的延誤。例如,德國1918年的出生人口為956251人,1919年為1299404人,儘管到1923年人口出生率持續下降的趨向死灰復燃。

  戰爭使許多年輕男子無法結婚,只能長期待在前線,他們的童貞期或許由此而延長。然而,一些士兵在其特定的生存條件下,無疑可以身著軍服經驗到某種性道德的解放。儘管在妓院內幾無任何浪漫可言,但士兵們還是從妓女那裡獲得了他們的初次性經驗。一個年輕人平靜地告訴同伴說,幹那事兒"可並不像想象得那麼好。有點像在拽拉你的東西,但好歹你能有個人可以說說話"。絕大部分士兵僅僅因為害怕染上性病而沒有去尋花問柳。一段時間內,道德純潔的典範人物大肆宣傳這樣一個觀念,即"純真的"女子可能受到那些勾搭妓女的男子的感染。1913年克麗斯塔蓓爾·潘克赫斯特(Christabelpankhurst)克麗斯塔蓓爾·潘克赫斯特(1880-1958),英國女權運動領袖,潘克赫斯特夫人的女兒,主張以激烈的手段爭取英格蘭婦女的參政權。--譯註在《大災難以及如何中止它》中宣稱,80%的男人染有性病,這甚至在道德家看來也屬"偏頗"之見。儘管那些好作驚人之語的人物在戰時就此就爭吵不休,事實上,性病發病率在許多國家的軍隊中,諸如在英國軍隊和德國海軍中,比和平時期都要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