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滿清征服朝鮮半島

  正月十三日,八旗軍輕鬆掃平朝鮮沿線哨所後,立刻直抵義州城下,當夜八旗軍就用雲梯爬上義州城牆,城內朝鮮軍民全部被殺被俘。同時八旗軍攻擊鐵山,驅逐當地明軍。15-18日,八旗軍毫不停留地連續攻克朝鮮定州和郭山城。被八旗攻克的三座朝鮮城市僅數十人逃生,其餘全覆。

  21日黎明,八旗軍一戰攻克重鎮安州,2萬朝鮮軍除戰死外,全部投降。26日,八旗軍抵達平壤,平壤守軍萬人不戰歸降。當天八旗軍渡過大同江,進軍中和,此役八旗軍只不到半個月,沒有經過一場硬仗,就輕鬆佔領了多半個朝鮮,並屠城三座。

  阿敏在公開了朝鮮國王七條大罪之後,繼續進軍。朝鮮國王李倧帶領嬪妃,子女逃進江華島憑島據守。3月3日,朝鮮與後金舉行會盟儀式,朝鮮願意與後金做兄弟之國,歲歲進貢。3月5日,阿敏下令八旗軍在朝鮮全境大肆搶掠三天勞軍,之後清軍撤軍。

  朝鮮與皇太極不斷髮生矛盾致戰爭再起

  戰後後金不斷向朝鮮索要各種財物糧食,而朝鮮方面並未遵守條約,不僅不加量,反而貢品是一年比一年少。很快皇太極就給朝鮮國王寫信指責其不按時按量交納貢品,還威脅說,如果想要打朝鮮,不用後金自己動手,只要皇太極調動蒙古人過來,就可以直驅爾國,爾惟能遁逃海島而已。

  但是到了這年元旦,朝鮮方面的貢品還是不夠數。皇太極再次寫信斥責朝鮮國王李倧。朝鮮方面對後金所要求的貢品數量則表示肯定無法完成,只能給予總數的十分之一。皇太極勃然大怒,下令驅逐朝鮮使臣回國,拒絕接受朝鮮貢品,令朝鮮使臣自己把貢品帶回國去。

  貢品事件,資助明軍事件,以及朝鮮人越境採集人參事件,還有朝鮮人在集市打死後金人,朝鮮官方還保護兇手等一系列事件之後,最後還發生了朝鮮國王拒絕接見滿洲使臣事件。並且後金發現朝鮮已經開始備戰。這一切都讓皇太極再次動了討伐朝鮮的念頭。皇太極甚至威脅說:爾國若不於十一月二十五日前,入送大臣王子,更定和議,則我當大舉東搶去雲。

  崇德元年,1636年11月29日,皇太極終於宣佈朝鮮敗盟,納我逃人,獻之明國…..皇太極先擺出受害者的姿態,隨後正式宣佈,不得已出兵討伐朝鮮,朝鮮不進貢,八旗軍就要自己動手搶了。

  300八旗騎兵平壤城下大敗朝鮮軍隊

  八旗滿洲,八旗蒙古,漢軍,外藩蒙古都調動部隊出戰。一般說清軍出兵10-12萬人,當然這個數字並不可信,那只是號稱數。我們知道清軍八旗牛錄是有數的,而且也基本不存在牛錄所下屬的200-300男丁全部出戰的情況,大淩河戰役,那麼大規模主力戰役,八旗軍也不過是一個牛錄出50-60人。八旗軍出戰一般就是一個牛錄出1個到若干個披甲。每個披甲帶1-5個僕人家奴隨徵。一般一個牛錄出兵數字不會超過數十人,而且皇太極還要收留部隊防禦明朝,不會傾巢出動去攻擊朝鮮的。

  而此次戰爭,清軍前鋒才區區300人,大概清軍此戰最多數千-1萬披甲外加2萬包衣家奴,合計有3萬人就算了不得了。

  八旗軍兵分2路,右翼軍數千人由和碩豫親王多鐸統帥,主攻平壤。左翼軍由和碩睿親王多爾袞為統帥,進取江華島方向。12月10日,八旗軍開始渡江,渡江當天就攻克邊境重鎮義州。隨後清軍勢如破竹,出入無人之境。13日,清軍克定州,清軍先鋒300名騎兵直驅平壤,在平壤城下擊敗大批朝鮮軍,斬殺5000多人。僅以300騎兵就奪取朝鮮王京。

  朝鮮國王帶領群臣逃入南漢山城避難

  朝鮮國王李倧一聽說清軍又來了,根本沒有迎戰的勇氣,急忙向險峻的南漢山城轉移躲避。12月5日,朝鮮國王帶領數百名侍衛大臣和家眷開始出逃,大雪之後,山坂冰凍,大家只能下馬步行,一路顛簸匆忙逃命。

  進入南漢山城後,朝鮮國王李倧立刻任命總戎大將李曙守北門,李時白守西門,大將具宏守南門,申景禛守東城望月臺,李顯達為中軍,全城朝鮮守軍12000人,而此時清軍前鋒300人已追至城下。朝鮮國王發出號令斬殺清軍一人,賞賜白銀20兩。一切佈置完畢後,朝鮮國王與大臣們為了如此禍事相互指責,最後,大家都無退兵辦法,滿庭臣僚,只能是無不痛哭。

  12月8日,朝鮮軍北門大將元斗杓率領敢死隊出戰,取得勝利,斬首清軍6人,穩定了朝鮮軍心。

  清軍入朝,軍紀極壞。大軍所到之處,一切都被搶掠一空,左右房屋及傢俱都被焚燒。朝鮮百姓死者在山野道路到處皆是。

  後續的5000名清軍輕騎兵一路攻擊前進,擊敗黃州朝鮮軍,隨後大敗朝鮮援軍1.5萬人。於正月初七日抵達南漢山城外圍困住朝鮮國王。

  八旗軍擊滅朝鮮水師屠殺海灘難民

  另一方面,朝鮮宮嬪們則逃難到甲串津灘頭,但無船可渡,連續兩晝夜停留岸邊,上下皆又冷又餓,渾身乏力。而其他逃難士民不知有多少,灘頭到處都是苦等船隻的人群。哀求哭泣只求一船。不多時,大隊馬群奔跑踏地之聲傳來,恐怖感降臨在灘頭人群心頭。清軍騎兵終於趕到灘頭,一轉眼,灘頭頓成人間地獄,鐵蹄殘踏,刀砍,矛刺。逃難人群或被八旗軍搶掠為奴,或被殺死,或投海自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