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古代科考的軼聞

  唐代考生北漂“復讀”

  現在高考考點很多,可以就近參加考試。在古代,科舉的第一輪考試“鄉試”,一個省或大片地區只有一個考場,是全省統一考試。至於後面更高級別的考試是全國統一考試,考場設在京城,考生要跋山涉水“進京趕考”。所以,好多考生(舉子)在京城考完試後,“多借靜坊廟院及閒宅居住”,閉門苦讀,投入到下一輪備考複習中。這種現象在考得不好的落榜生中尤其明顯。

  在唐代,考生考完試不離開京城回家,又稱“過夏”,因為要在京城過夏天了,就在考地複習。這種在高溫時節仍給自己安排學習,又稱“夏課”。用唐人李肇《唐國史補》的說法是,“退而肄業,謂之過夏;執業以出,謂之夏課。”

  在唐代,以夏課為代表的復讀之風特別盛行。夏課主要的作業是“寫作文”,進行詩文的創作。

  需要說明的是,古代考生考完後不離京回家,也是有其客觀原因的。古代交通不便,家庭條件好的考生有舟車乘坐,條件差的要靠步行到京城參加考試,路途少的耗時月餘,多者數月甚至半年。不少考生甚至是在地方政府或是當地富人資助下才得以成行。所以,許多考生索性不回家,待在京城,這樣免了差旅費和旅途之苦,又有複習時間。

  白居易靠“作弊”考中進士

  在唐代,考生考完不離京,除了“夏課”複習的需要外,與另一個重要活動安排也有關係,這就是“行卷”。

  所謂“行卷”就是考生拉關係,走後門。具體是這樣操作的:將自己覺得拿得出手的作品做成卷軸或裝訂成冊,送給官場權貴和學界名流,以求得這些“貴人”、“名人”的賞識,向主考官推薦自己。“行卷”往往能增加考官對考生的“印象分”,直接提高考中率。

  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於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考中進士,就得益於“行卷”。據《唐摭言》記載,白居易初到長安參加科舉考試時,沒一點名氣,他便帶著自己的詩作,找到當時的文化名人、詩人顧況。顧況聽罷笑稱,長安什麼東西都貴啊,想居住下來可不容易,即所謂“長安百物貴,居大不易”一說。當讀到《賦得古原草送別》中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句時,顧況當即改口:“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難!”白居易因顧況的美言而受到青睞。

  “行卷”其實是一種作弊行為,乃科舉腐敗,但在唐朝很流行,一些考得不好或懷才不遇的學子,只要有可能都會找門路“行卷”。

  宋代也有“特奏名”照顧分數

  當然,古代考生在考完試後,最重要的也是最急迫的,是等待放榜時間的到來,相當於現代的等待錄取分數線公佈。

  古代科舉考試也有特殊錄取、破格錄取的機制,存在“加分”、“特招”這類現象。以宋朝為例,考中者中便有“正奏名”、“特奏名”的區別,有點兒類似於現代高考中的“正取生”與“特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