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古代科考的軼聞

  所謂“特奏名”,是宋代特殊的進士錄取機制,即解試中榜而進士屢考不中的考生,在參加若干輪的考試,且到一定年齡後,由相當於現代教育部的禮部特別登記造冊,上報朝廷,直接參加最後一輪考試,評出等第,賜予進士出身或相應官銜。

  在宋代,科舉考試分為解試、省試、殿試(皇帝主持)三級。所謂“解試”,即唐代的州試,明清時的鄉試,為古代科舉考試環節中的第一級考試。唐宋時期通過解試的考生稱“貢士”,明清叫“舉人”;通過最後一次殿試的考生稱作“進士”,進士第一名即大家所說的“狀元”。

  能通過鄉試成為貢士、舉人,也是很難的。當年,陳獨秀就沒通過鄉試。陳獨秀首次參加當地官府組織的“童子試”,雖然順利地考取到了“秀才”,但到江南貢院參加鄉試時卻名落孫山。

  因為鄉試很難考過,所以各個朝代或多或少對這部分參考決心很大、“屢考屢不中”的考生有所照顧。其中,宋代的照顧辦法“特奏名”最受考生擁護。

  據《宋史·選舉志一》記載,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太祖)於開寶三年(公元970年),“詔禮部閱貢士及十五舉嘗終場者,得一百六人,賜本科出身”。也就是說,連續參加15次進士考試,也沒有考中的考生才有“特奏名”的機會。實際上考生要得到這種照顧,並不容易。15次考試一般需要三四十年時間,到獲得特賜進士時,少說也到了當爺爺的花甲之年,因此時人稱這種“特奏名”為“老榜”。

  因為不是正取,年紀又大,社會上對“老榜生”的評價較低。宋代張邦基《墨莊漫錄》有這麼一段記載:福建人徐遹通過“特奏名”,獲宋徽宗趙佶崇寧二年進士,參加完在御花園瓊林苑裡舉辦的“聞喜宴”後,大家騎馬掛花回住處。經過“紅燈區”時,別人的紅花都讓妓女搶走了,唯獨徐遹的花沒人要。徐遹為此傷心,在客棧房間的牆壁上題詩自嘲:“白馬青衫老得官,瓊林宴罷酒腸寬。平康過盡無人問,留得宮花醒後看。”

  除了“特奏名”這種特殊照顧的情況,在古代科舉考試當然不會少了花錢“買分數”、“買錄取通知書”等腐敗現象。如在明代,進入最高學府國子監讀書的“例監”,便是花錢搞到入學指標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