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康熙年間的九王奪位

  直到此時康熙帝才明確解釋了對索額圖嚴懲的原因:“從前索額圖助伊潛謀大事,朕悉知其情,將索額圖處死”。到第二次廢太子時,康熙帝更明確說皇太子問題根子在索額圖:“驕縱之漸,實由於此。索額圖誠本朝第一罪人也!”,康熙帝認為索額圖之罪在於結皇太子黨,驕縱皇太子,圖謀篡奪皇位,所以嚴懲了索額圖,打擊並削弱外戚勢力,以給皇太子敲響警鐘。

  太子被廢之後康熙便開始後悔,尋遍各種藉口復立胤礽,但他與胤礽之間的猜疑卻因此日益加劇,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康熙再次下決心廢掉皇太子,自此胤礽便徹底的從政治舞臺上消失了。

  三爺

  三皇子胤祉喜歡舞文弄墨,周圍都是些文人。他們受康熙之命,負責編書,還負責重修壇廟、宮殿、樂器,編制曆法等。他們的最大成就是編輯了我國第二部大類書《古今圖書集成》,根本沒有形成什麼明顯的朋黨之勢。

  四爺黨

  四阿哥胤禛對儲位的渴望是有一個轉變過程的。這個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在胤礽首次被廢黜前。這段時間他還是太子黨的人,而且對儲位一點也不熱衷。他只是想輔佐好太子,盡為臣之道。

  第二階段是在胤礽被複立前後到二次被廢黜之間。在這期間,諸阿哥之間掀起了一個扳倒太子,爭奪儲位的小高潮。像八爺黨就是在這個時期內逐漸形成的。這時的胤禛地位很不穩固,也無甚威信。他自知就算太子換人,也輪不到自己。前有胤祉比他年長,後有胤禩比他勢強,而且胤礽能一次被複立,就有可能兩次、三次……被複立。他覺得太子寶座離他太過遙遠,倘若刻意謀取,成功則罷;失敗了的話,那就連親王也做不成了,還會像胤礽一樣被永行圈禁。所以此時的胤禛仍舊處處維護太子,在太子首次被廢后,只有他敢於為胤礽說好話。與此同時,他還和胤禩等人和平共處。

  第三階段是胤礽二度被廢之後。這回眾阿哥深刻認識到胤礽此次被廢,絕無復立之可能,於是儲位之爭呈白熱化,胤禛也蠢蠢欲動。隨著胤禔早被圈禁,胤礽的二度被廢,胤祉因勢力太小,羽翼未豐,主動退出;而胤禎空有兵權,一無門人,二無威望,在這次的爭儲中沒有多少優勢,九子奪嫡逐漸演變為胤禛與胤禩的四爺黨和八爺黨之間的較量。

  胤禛為了擴大勢力,四處安插家奴,補外省官缺。雖然人數不多,但個個都身居要職。如:軍事上有年羹堯,他於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任四川巡撫;1718年(康熙五十七年)任四川總督;1721年(康熙六十年)任川陝總督,身為封疆大吏,手握軍政大權,集四川、陝西等地重權於一身,西可扼制胤禎大軍,東可攜重兵進京逼宮;又如:地方上有戴鐸,歷任福建知府、道員、四川布政使,與年羹堯一文一武,不愧為胤禛的左膀右臂;再如另一個胤禛奪儲過程中的重要人物——隆科多,康熙末年時任九門提督,只要他下令關京師九門,京城內包括康熙誰也甭想出去。

  另一方面,胤禩在早期的儲位之爭中,鋒芒畢露,已引起康熙的反感和警惕。而胤禛深得韜晦之邃,加上在康熙年間,幾件大案辦得不錯,深得康熙賞識。因此在取悅聖心這點上,胤禩自然又處在下風。

  胤禛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善於處處掩飾自己對儲位的希冀,外弛內張。這一點可以從他龍潛時在雍邸所作《悅心集》一書中看出弊端。該書收錄了胤禛早期的絕大多數詩詞,詩詞中流露出一種恬淡出世的思想。表面上藉此告訴世人,自己只想做一個與世無爭的皇子,不願過問政事,其實不過以此掩蓋內心的真實想法罷了。

  隨著日期的推移,康熙對胤禛的好感與日俱增。在日常政務活動中,常委派他調查皇族案件;或代天子行祭祀大禮。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初九,康熙駕崩的前四天,皇上還委派胤禛代自己到天壇行冬至祭天大禮。大概康熙情知自己時日無多,已決定傳位給胤禛,所以派他祭天,好讓上蒼看看這位未來之君罷。

  八爺黨

  八爺黨以八阿哥胤禩為首,還包括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十四阿哥胤禵(與四皇子同母。在皇位鬥爭中偏向八皇子,為四皇子所恨)以及侍衛鄂倫岱、內大臣阿靈阿等人,是所有朋黨之中勢力最強的一支。

  胤禩,清朝聖祖仁皇帝康熙第八子,生於1681年3月29日(康熙二十年二月初十日)末時,卒於1726年10月5日(雍正四年九月初八日),享年45歲。

  胤禩因生母良妃衛氏原系辛者庫罪籍,因此並非子憑母貴,出生便被送到惠妃納蘭氏處撫養。低微的出身、溫和的性格讓他在小時候受盡兄弟嘲笑、看低。然而其天資聰穎,德才兼備,17歲便被封為貝勒,在朝中、江南一帶都有極好的聲望。據聞胤禩自幼聰慧,且深曉世故,從小養成了親切隨和的待人之風,他“樂善好施”,人稱“八賢王”。康熙帝之兄裕親王福全(卒於1703年/康熙四十二年)生前也曾在康熙面前讚揚胤禩不務矜誇,聰明能幹,品行端正,宜為儲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