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史實與小說的不同之處

  32、計借荊州:實乃魯肅之計,以劉抵曹。

  33、馬騰討董卓:馬騰和董卓等是一路人馬,不但沒有參加討董聯盟,而且還幫助董卓鎮守長安。

  34、馬超興兵:實乃背父,叛亂。至於馬騰之死,並非馬騰謀誅曹操被殺,馬超起兵報仇。而是馬超不顧其父親馬騰在曹操手中,起兵反曹,所以馬騰被殺。一老婦曾罵道:“天地豈久容汝,而不早死,敢以面目視人乎!”。英明的梟雄劉備只是在特定的歷史時期下用了他一下,之後拘束之高閣了。因為這種人,帶兵多了危險,權力大了是給自己挖墳,馬超在本質上和呂布差不多。

  35、喬國老:應是“橋國老”。人們常常把橋國老與東漢太尉橋玄視為一人,有些傳統戲曲乾脆就把他稱作「喬玄」。其實,橋玄乃是睢陽(今河南商丘南)人,生於漢安帝永初三年(公元109年),卒於漢靈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曾任太尉;橋國老則是皖縣(今安徽潛山)人,建安四年前後在世,其生年大約比橋玄晚40年。所以,無論是從籍貫還是年代來看,二人都不能混為一談。橋玄也不是什麼“二喬”的父親。

  36、貂蟬:存在置疑,但王允的確有個導致董卓與呂布反目的侍女,但史書中從未記載她姓甚名誰。

  37、劉岱:正史有兩個劉岱,反董卓聯盟的劉岱和曹操手下的劉岱並不是同一人。之前在我的某一章節中有詳細提到過。

  38、韓遂的年齡:演義中,曹操問韓遂幾歲,韓逐答四十。此處錯誤,此時韓遂已經七十多歲了。

  39、關羽單刀赴會:按照《三國志·魯肅傳》和韋曜《吳書》的記載,並不是關羽到魯肅那裡去赴會,而是魯肅到關羽那裡去赴會,“單刀赴會”的孤膽英雄不是關羽,而是魯肅,《三國演義》本末倒置。此外,“單刀”乃軍士之兵器佩刀,而非大刀。

  40、關羽與同僚:關羽與同僚的關係很不和諧。

  如馬超:關羽聽說馬超歸附,對其不服,寫信給諸葛亮,問“馬超的才能可與什麼人相比?”(《三國志·馬超傳》)

  如黃忠:聽說黃忠為後將軍,關羽憤怒地說:“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三國志·費詩傳》)

  如糜芳:“為南郡太守,與關羽共事,而私好攜貳(私人關係不和),叛迎孫權。”(《三國志·麋竺傳》)

  如傅士仁:“與羽有隙,叛迎孫權。”(《三國志·楊戲傳》)

  如劉封、孟達:二人鎮守上庸,關羽在襄樊之戰中請二人發兵相救,二人坐視不救。

  如廖立:在丞相掾李邵、蔣琬面前評論關羽“怙恃勇名,作軍無法,直以意突耳(憑恃英勇的名聲,帶兵沒有章法,簡直是主觀蠻幹。”)(《三國志·廖立傳》)

  如潘浚:“亦與關羽不穆(不和)。”(《三國志·楊戲傳》)

  41、關羽好女色:曹公與劉備圍呂布與於下邳,關羽啟公,布使秦宜祿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許之。臨破,又屢啟公。公疑有異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如此看來,關聖大帝也有七情六慾﹔關於貂蟬,正史上沒有記載。《三國演義》在呂布死了以後,也未對貂蟬作交代。關公月下斬貂蟬,大多史學家認為是虛構。

  42、關羽麥城凜然拒降:孫權使人勸降,關羽詐降,在城頭虛插旌旗,從別門撤退,被呂蒙算到,半路截殺之。

  43、關羽為何亡命天涯:《三國志·關羽傳》說關羽“亡命奔涿郡(郡治涿縣,今河北涿州市)”那麼,他作為山西人,為什麼亡命到了河北呢?史書並沒有交待。《三國演義》中,關羽自述說:“因本處勢豪仗勢凌人,被吾殺了。”

  44、蜀漢五虎將:正史從未提到蜀漢有五虎將。劉備打敗曹操,佔有漢中後,封關羽、張飛、馬超、黃忠各為前、右、左、後將軍,魏延為漢中太守,趙雲並未並列其中。三國演義說趙雲也被任命為中將軍,與關、張、馬、黃合稱為五虎將,並不符合史實。趙雲的地位類似曹操的許褚,皆為君王的侍衛官和禁軍的隊長,這種職位當然是受到君王極端信賴的人才足以擔任,不過也由於職位性質,統領大軍出外打仗的機率自然大為減少,更不用談立戰功升官了。趙雲少有統領大軍的機會,所以也就難以評論他的領兵作戰才能。不過從正史和野史來推斷,趙雲的政治思維相當不錯,打仗有勇有謀,個性上又沒有關、張二人令人不敢恭維的缺陷,劉備非常信賴他也是無庸置疑的,劉備臨終時,趙雲是極少數被扥孤的人選之一。這樣一位好人才,難怪三國演義會極力美化他,還幫他升官,實際上趙雲官位並不高。順便一提:在正史記載中,曹操就真的有五虎將。諸位猜猜是哪五位?答案是:張遼、樂進、于禁、張合、徐晃。被列為五虎將,可說是武將至高的榮譽,曹操也藉此籠絡這些人才的向心力。至於夏侯惇、夏侯淵、曹仁等人,才高功高官大,與前五位相比毫不遜色,不過他們皆是曹操族人,所以曹操用不著拿五虎將之名籠絡他們。

  45、《後出師表》:一直難辨是否是諸葛亮所作。陳壽《三國志》沒有采用,《諸葛亮集》也沒有收錄,另外文中個別詞句意思與歷史事實不符。《後出師表》據云出自《張儼默記》,“默記”雲者,是憑記憶默寫出來的,就像郭靖黃蓉抄寫的《九陰真經》,既可能有故意的刪改,也可能有無意的疏漏,以訛傳訛是難免的。所以《後出師表》的真假,很難說,司馬光寫《資治通鑑》,就把《後出師表》當真的用。

  46、氣量狹小的周瑜:劉備評價周瑜“器量廣大”,周瑜度量不下於笑口常開的彌勒佛,程普“數陵侮瑜”,而瑜從不計較,“折節容下,終不與校。”以致於程普發自內心地告人曰:“與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陳壽評價周瑜“性度恢郭”,另外洪邁、蘇東坡等古人,在周瑜的人品方面,也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47、七擒孟獲:虛構,並無此事。歷史上確有諸葛亮南征之事,也確有孟獲其人。但七擒孟獲《三國志》上沒有記載,只是在裴松之引注《漢晉春秋》時說了一句“七擒七縱”,但具體過程沒有記載。孟獲後在蜀國任御史中丞,是文官。

  48、火燒上方谷:即是孔明差點燒死司馬懿和魏延那回,純屬虛構。

  49、六出祁山:諸葛亮實際上伐魏五次,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到了祁山。

  50、木牛流馬與八陣圖:其實,木牛就是獨輪車,流馬就是今天很常見的四輪小拉車。一說木牛是四輪車,流馬是一種頭部比較尖的船。八陣圖乃優異的行軍佈陣之法,絕非《三國演義》所描述的奇門遁甲之術。

  51、諸葛亮何時掌權:劉備兵敗東吳,駐紮永安的時候,“章武二年,先主徵嚴詣永安宮,拜尚書令。”劉備專門把李嚴從外地招來,拜他做尚書令。李嚴以“中都護”的身份兼“尚書令”,應該是蜀國軍事上的絕對實力派人物。而諸葛亮以丞相身份“錄尚書事”,只是政務首腦。劉禪初即位至諸葛亮駐漢中這一時期,即使諸葛亮“錄尚書事”未必見得是軍國大事第一人。後來諸葛亮駐漢中,開始北伐以後,蜀舉國上下以“北伐”為最高國策,所有軍政、民政必須圍繞“北伐”這一繼承劉備遺志的大事來轉,舉著“興復漢室”效忠劉備這杆大旗,如果劉禪反對,就是反對他老子,就是反對“興復漢室”,那麼諸葛亮可以名正言順取而代之;如果劉禪不反對,那麼舉國上下必須圍繞北伐轉,也就是必須圍繞身為北伐首腦的諸葛亮來轉。諸葛亮名正言順可以把持國家軍政、民政包括人事大權。

  52、死諸葛嚇跑活仲達:確有此事,但並非諸葛亮遺計,而是司馬懿心虛。“死諸葛走生仲達”的依據是《漢晉春秋》,但是作者又加了工。《漢晉春秋》的記載是:諸葛亮死後,蜀軍秘不發喪悄然撤退,司馬懿有所發覺,驅軍追趕。兩車相近時,蜀軍長史楊儀命蜀軍“反旗鳴鼓,欲向魏軍”,司馬懿“不敢逼”,只好退兵。當時在魏軍中就傳開了“死諸葛走生仲達”的笑話。蜀軍“入谷然後發喪”。但是在《三國演義》中卻成了蜀軍推出一輛四輪車,車上端坐著諸葛亮木偶像,司馬懿疑諸葛亮未死,故而退兵。

  53、曹軍潼關戰馬超事:戰鬥確實很激烈,但是《三國演義》寫曹操割須棄袍乃得脫則完全是為醜化他。實際上,潼關大戰,曹操是贏家。

  54、曹真:還記得那個老是打敗仗,而且看到孔明寫的信就被氣死的曹真嗎?三國演義為了突顯孔明和曹真的接班人司馬懿的智能,把曹真寫的一無長處。曹真果真那麼沒用嗎?實際上剛好相反,正史的曹真統帥能力極強。第一次北伐時,曹真的部將張合在街亭大敗馬謖,使情勢逆轉。曹真更精確算準了諸葛亮下次會攻陳倉,所以先派郝昭防守。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大軍就是因為屢攻不下陳倉,只好撤兵。曹真還主動率大軍想要大舉攻蜀,結果因為連續大雨造成路斷而班師。他最後是病死於洛陽,並非被諸葛亮寫信罵死。曹真的長子曹爽就真的是無能,他因為專權,最後司馬懿發動政變,曹爽兄弟慌張不知所措,他的謀士桓範因此大哭說:曹真乃一世英雄,沒想到卻生了一群蠢豬。

  55、馬超戰張飛:正史上,是馬超私自寫信給劉備,請求投降,並無二人大戰李恢勸降。

  56、空城計:虛構,靈感應該來自趙雲的空營計。諸葛亮只是在最後一次北伐時才與司馬懿相持於渭。但寫空城計又是有所本的,這個“本”就是《三國志》中的裴松之注所引“郭衝三事”,但它是假的。因為諸葛亮屯兵漢中陽平時,司馬懿還是荊州都督,無緣與諸葛亮抗衡。當時諸葛亮駐今陝西安康縣,司馬懿屯今河南南陽,如此之遙遠,何談空城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