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史實與小說的不同之處

  57、魏延反叛: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出人投地,人必毀之。魏延才是受害者。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倒是那個被諸葛亮委以重任夥同馬岱誘殺魏延的楊儀,在權力慾得不到滿足的時候曾經言到:早知若此,當初丞相死時,吾若以全軍投魏,何至有今日耶。

  58、落鳳坡落鳳:龐統進攻雒城時中箭死去,並非死於落鳳坡。

  59、黃忠戰關羽:純虛構,並無關羽義釋黃忠的故事。正史中關羽嫌棄黃忠老,聽說黃忠為後將軍,憤怒地說:“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三國志·費詩傳》),又怎會有“義釋”。

  60、七星燈續命、延壽祭壇:封建迷信,無需解釋了。想也曉得是假的,羅貫中為了醜化魏延而安排他害孔明的祭壇失敗。

  61、周倉:歷史上沒周倉此人,是個虛構的人物。

  62、劉琮:獻出荊州後,被曹操任命為青州刺史,封列侯,並未被殺。後曹操為了表彰他的功績,遷為諫議大夫。

  63、彝陵之戰:劉備僅帶了四萬多人,而孫權給了陸遜五萬人。陸遜之所以能夠取勝,不僅僅靠的是優良的戰術。

  64、青龍偃月刀、丈八蛇矛、雙股劍與方天畫戟:

  (1)張飛的丈八蛇矛。丈八蛇矛來源於矟,東漢劉熙《釋名·釋兵》說:“矛長丈八曰矟,馬上所持”。即張飛所用的就是一種騎兵所用的,長一丈八尺的長矛,也叫“馬矛”。按漢代一尺約23釐米計算,約長4米多一點,應是一種極為細長的矛,此種兵器自東漢晚期到魏晉南北朝時代,在軍隊中極為盛行,由於其柄很長,在馬背上運用,應有較高的技巧,而張飛應是這方面的高手。《三國志》中說“飛據水斷橋,瞋目橫矛曰:‘身是張益德也,可也共決死’!”,甚有英雄氣概。近世藝術家將丈八蛇矛的矛頭繪成如蛇扭曲的形狀,是受到所謂蛇矛的影響,實際上蛇矛只是一種形象的比喻,只表達細長之意,歷史上是不存在矛頭象蛇一樣的武器的。

  (2)關羽的偃刀大刀。在後世的描繪中,關聖人的青龍偃月刀已與其本人完全融為一體,成為不可或缺的形象代言物。但歷史上的關羽真的是用刀作戰嗎?在漢末,騎馬用刀作戰者,均用環首刀,這種武器屬短兵器,刀直窄長,長約一米,單刃無護格,柄首均是與刀莖連鑄一起的環型。騎兵作戰時的用法類似現在的馬刀一樣左右揮舞,向下劈砍,即使關羽用刀,也只能用這種刀。長柄大刀至唐宋才出現,關羽的掩(偃)月刀之名見於北宋《武經總要》,是當時名家健鬥之人自制以標新立異來突出自己,這種刀很重,只能日常作練武之用,不能用於戰陣。實際上,關羽根本是不用刀作戰的,《三國志》上說:“曹公使張遼及關羽為先鋒,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與關羽生活在同一時代的陳壽說的很明白,一個“刺”字就足以證明關羽是不用刀的。

  (3)劉備的雙劍。自西漢開始出現以刀作戰後,刀的優點逐漸顯露出來,騎兵作戰對敵主要以劈砍為主,由於刀背厚實,用起來比劍更有力,且不易折斷,所以騎兵以刀作戰日益盛行。至東漢末期,已完成了刀與劍的交替,劍基本脫離了實戰,成為權貴佩服和把玩的飾品。劉備作為一方首領,親自與呂布作戰純屬虛構,即使親自上陣,也絕不可能用雙劍,且馬鐙出現於兩晉,試想,一個人以雙腿夾住馬肚,雙手舉著武器,這種技巧只有雜技演員才能勝任,更不用說打仗了。

  (4)呂布的方天畫戟。在今人的印象中,方天畫戟是直刺的一側有一個月牙形的短彎刀,這種形制也最早見於北宋的《武經總要》。在民間畫師的裝飾性偏好下,武器描繪得越華麗越古怪才能提高裝飾性和威嚴性,於是對所描繪的武器經常變形、渲染,使後世的人們自然而然地認為戟就是那些畫作上的花美之戟,稱為“畫戟”或“方天畫戟”,並用於詩詞、戲曲中的著名人物。實際上,戟就是在矛頭直刺旁再加一個橫枝而已,便於叉刺和鉤殺,象“卜”字型,長戟長約2至3米,騎兵使用稱“馬戟”(典韋所用是步兵用的短雙戟)。三國時的戟旁的橫枝一般向上彎曲,翹起,形成一個小尖。《三國志》載呂布轅門射戟的故事中,陳壽清楚地寫出呂布令門衛在營門中舉起一枝戟,是臨時借用部下的武器,非呂布自己所用。呂布到底用何種武器呢?答案是“矛”。《三國志》寫呂布刺董卓時,“肅以戟刺之,卓傷臂墮車,顧大呼曰‘呂布何在’?呂布應聲持矛刺卓,趣兵斬之”。

  通過還原歷史的本來面目,現在清楚了,除了劉備外,張、關、呂三人均是持矛作戰,而劉備也弓馬嫻熟,久不作戰即有髀肉復生之嘆,也是一打仗好手,但絕不會持雙劍作戰的。

  65、赤兔馬:赤兔馬確為呂布所騎,但呂布戰敗後,不知去向。關羽胯下並無赤兔,為表達勇武形象,更虛構赤兔馬在關羽死後也絕食而亡。

  66、粗人張飛:張飛並非字翼德,而是益德。《演義》中張飛豹頭環眼,燕頜虎鬚。(胡志明詩中有“樹梢巧畫張飛像”,即是將參差不齊的樹梢比作滿臉鬍鬚的張飛)。實際上張飛慈眉善目,無鬍鬚,為玉面小生。歷史上的張飛並不僅是一員粗中有細的武將。他不但喜歡畫美人圖,還擅長草書。

  67、轅門射戟:真有其事,但是距離沒有《三國演義》中說的那麼遠,而且此戟也非呂布自己的兵器,是臨時借用部下的武器。《三國志》記曰:“術遣將紀靈等步騎三萬攻備,備求救於布。布諸將謂布曰:‘將軍常欲殺備,今可假手於術。’布曰:‘不然。術若破備,則北連太山諸將,吾為在術圍中,不得不救也。’便嚴步兵千、騎二百,馳往赴備。靈等聞布至,皆斂兵不敢復攻……布謂靈等曰:‘玄德,布弟也。弟為諸君所困,故來救之。布性不喜合鬥,但喜解鬥耳。’布令門候於營門中舉一隻戟……布舉弓射戟,正中小支。諸將皆驚,言‘將軍天威也!’明日復歡會,然後各罷。”

  68、關興:一介文官,年輕的時候就死了。據《演義》所寫,關羽死後,在劉備伐吳的夷陵之戰中,關羽之子關興和張飛之子張苞,都為其父復了仇,與史實並不相符。在《三國志》以及裴注所引諸書中,都沒有關興參加夷陵之戰和擒獲,處死仇人的記載。另據《三國志·潘璋傳》:潘璋在夷陵之戰中為孫權立了戰功,拜官平北將軍、襄陽太守,死於吳嘉禾三年(公元234年),在夷陵之戰後還活了十多年。馬忠是小人物,他的下落史書記載。至於士仁、麋芳二人,以後也不見史書記載。他們本是一些平庸之輩,投吳後沒有什麼建樹,默默無聞,史書也就沒有記載他們的必要了。另據《蜀記》:魏將龐德之子龐會,隨鍾會、鄧艾伐蜀(公元263年),因為龐德被關羽殺害,龐會為了復仇,誅滅了關氏全家,因為關羽也只留下了二子關興這一支門脈,連這一脈都被屠了滿門,所以關羽沒有留下後人。

  69、張苞:早夭。非北伐時跌落溪澗而死。

  70、關索:只出現於民間傳說、野史中,傳聞是關羽的三子,乃虛構人物。

  71、關平:關羽的親生兒子,不過在《三國演義》里名字只出現過兩次。關羽還有一女,相傳叫銀屏,嫁與李恢之子。親兒子到了《三國演義》裡,卻成了關羽的義子。關二爺要是知道,保證拿刀來砍你羅貫中的頭啊。賊子!安敢如此!

  72、陳宮捉曹操:陳宮本來就一直在曹操手下,捉放曹的事發生於中平六年(公元189年)。陳宮開始跟隨曹操在初平二年(公元191年),故陳宮捉放曹是虛構的。

  73、楊修之死:楊修並非因說出“雞肋”的含義後被殺,而是幾個月後以“漏洩言教,交關諸侯”的罪名被殺,死的時候也並不年輕,已經45歲了。

  74、左慈戲曹操:無此事。

  75、劉備託孤:劉備臨終時託孤於孔明和李嚴二人。

  76、張郃與張遼:張郃先後敗於趙雲、馬超等人之手,這在高手動輒大戰數十回合平手的演義中實在是少見的。只能說,羅貫中好像頗不喜歡張郃。而正史中,張郃也不是中伏,而是追擊孔明時膝蓋被流箭射中,跟龐統一樣死的蠻慘的。張遼並非力戰被俘,而是率眾投降。

  77、水淹七軍:此事件雖有所本,但與史實相差很遠。此乃天災人禍,非人謀。虛構龐德抬櫬死戰,大戰關羽,對於禁純屬汙衊。《三國志》中的《關羽傳》和《于禁傳》都寫得很清楚:時值秋天,大雨連綿,漢水暴漲,平地水高五六丈,關羽所帶的荊州水軍適應這種天氣,而於禁、龐德帶的是北方軍,不適應水戰,被洪水衝沒,于禁投降,龐德被殺。

  78、三國的真實兵力:《三國演義》在對兵力的處理上明顯誇大,出動百萬兵力的戰役屢見不鮮,實際上由於饑荒、瘟疫、軍閥混戰,使得當時人口凋零。因此當時即使是大型戰役對陣雙方在軍事兵力上的投入也不很大。當時的實際情況是:官渡之戰,袁紹11.8萬,曹操3萬;赤壁之戰,曹操27萬,孫劉聯軍6萬加3萬;夷陵之戰,劉備4萬,陸遜5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