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古代高僧怎麼去賺錢?

  而很快,僧侶們已經不滿足於典當,寺院開始經營高利貸事業。北齊時期有個叫道研的和尚,他是濟州的僧官(沙門統),他資產鉅富,向外出借高利貸的範圍遍及一郡,甚至還藉助官府的勢力幫他追債。

  伯希和的敦煌寫本記錄了敦煌淨土寺僧侶的年度結賬報告,寺院的三分之一收入來自於高利貸。

  到了宋代,這種質庫被稱為長生庫,已經相當普遍,一些地區幾乎所有的寺院都建立長生庫從事高利貸。

  曾經有僧人毫不避諱地宣稱:“錢如蜜,一滴也甜。”僧侶毫無顧忌從事高利貸,也引起了世人的強烈不滿。詩人陸游曾經在他的《老學庵筆記》中抨擊寺院的高利貸事業“今僧寺輒作庫質錢取利,謂之‘長生庫’,至為鄙惡”,主張政府“設法嚴絕之”。

  但其實高利貸根本不違反當時的法律,也無法加以根除。於是,和尚們把高利貸這個十分有前途的事業發展得如火如荼,幾乎無所不貸。可以借貸的品種有金銀、布帛、糧食、油,甚至還有活物,有些寺院把耕牛借貸給農民,收取利息。

  寺院的高利貸還有一個特點,利息通常高於世俗放貸人。僧侶們常常會藉助佛祖的威力恫嚇借貸人,如不償還,將下地獄,永世不得超生之類,藉此獲得更高額的利息。《宋會要》中一份奏摺提到,長生庫利息“不止倍徙”,利息率甚至超過100%。而對於不能還錢的借貸人,寺院也毫不客氣,會向官府訴訟,利用法律手段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甚至逼迫其服役來償還債務。

  買賣田產,放貸典當在封建時代尚是合法生意的話,有些行為不軌的僧人甚至幹出不法勾當。

  武德九年唐高祖的一份詔書中提到:“乃有猥賤之侶,規自尊高;浮惰之人,苟避徭役。妄為剃度,託號出家,嗜慾無厭,營求不息……進違戒律之文,退無禮典之訓。至乃親行劫掠,躬自穿窬(偷盜),造作妖訛,交通豪猾。”

  一些僧侶公然搶劫、偷盜,行騙,放貸與之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了。

  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佛門既是世俗社會的一部分,它從來都不是淨土。或許有一些高僧真的能絕世出塵,但大部分的僧侶也是滾滾俗世中的一員,幻想著佛門清淨,不過是距離產生美,一廂情願罷了。

  不過我們理想中的佛門還是美好清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