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唐朝唐玄宗時期的高麗族大將高仙芝

  枉死於宦官的屠刀下

  天寶十四年(755),高仙芝封為密雲郡公。十一月,安祿山叛反於范陽,揮師南下。唐玄宗在派出封常清東討叛軍之後,又以榮王李琬為元帥,高仙芝為副元帥,統率飛騎、彍騎及朔方等兵,又出禁中錢召募了關輔新兵,計五萬人。十二月一日,高仙芝從長安出發,玄宗親自在勤政樓為榮王、高仙芝舉行宴會,又到望春亭為他們送行,並命邊令誠為監軍。

  高仙芝率軍進駐陝郡(今河南三門峽西)。由於天下承平歲久,兵不習戰,再加上中原地區防務空虛,安祿山叛軍迅速逼近東都,把封常清軍打得落花流水,潰不成軍,狼狽逃往陝郡。不久前曾誇口“挑馬箠度河,計日取逆胡首以獻闕下”的封常清這才認識到叛軍銳不可當,勸高仙芝退守潼關,以阻止叛軍西進。

  高仙芝依從了封常清的建議,急忙打開太原倉,把庫中的繒布全部分賜給將士,放火焚燒了倉庫,率兵向潼關方面撤退,中途被叛軍追及,官軍一觸即潰,“甲仗資糧委於道,彌數百里”。

  官軍退入潼關後,高仙芝馬上整頓部伍,繕修守備,士氣也漸漸振作起來。叛軍前鋒很快兵臨關下,攻關不下,只得退走。

  潼關是長安的東大門,潼關以西,長安已無險可守。官軍扼守潼關,完全能阻止叛軍西進關中,高仙芝退守潼關的戰略決策是十分正確的。

  但是,監軍邊令誠常常以私人相請託,遭到高仙芝的拒絕,因而懷恨在心。在他入朝奏事時,具言仙芝、常清的所謂逗留橈敗的情狀,並誣奏高仙芝“盜減軍士糧賜”。昏庸的玄宗聽信宦官的一面之詞,誤以為真,十分惱怒,敕令將二人處以死刑。

  十二月十八日,邊令誠手持敕書到了潼關,先殺了封常清,暴屍於蘆葦之上。這時高仙芝恰好回到廳上,邊令誠調來一百多名陌刀手作為侍衛,然後來到廳上對仙芝說:“大夫亦有恩命。”接著宣佈了高仙芝的罪狀,並處以斬首。仙芝聽了感到十分冤枉,極力分辯說:“我遇敵而退,死則宜矣。今上戴天,下履地,謂我盜減糧賜則誣也。”

  他回頭對麾下說:“我募若輩,本欲破賊取重賞,而賊勢方銳,故遷延至此,亦以固關也。我有罪,若輩可言;不爾,當呼枉。”

  於是軍中遂異口同聲,高呼“枉!”

  其聲震天動地。儘管如此,不以大局為重,執意以私害公的邊令誠並不顧忌這些,高仙芝終於死於他的屠刀之下。

  高仙芝是唐玄宗時期的名將。他鎮守安西,為維護唐西陲的安全、加強與西域的聯繫作出了貢獻。他退守潼關,暫避敵鋒,有利於阻止叛軍西進長安。但由於宦官的誣陷,唐玄宗的偏聽偏信,遂致身死,令人惋惜。

  當時我查閱這段歷史史籍的時候,我也是倍感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