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吾大唐孤懸海外有遺忠

  其實就歷代王朝而言,經營西域不外乎內外兩方面的原因。就內部來說,控制了西域既可張揚國威,又保證了絲綢之路貿易的繁榮;就對外來說,控制了西域就可以牽制和削弱北方遊牧民族的勢力,並進而保障河西,隴右的安全,防止南、北兩個方向遊牧民族勢力的匯合。

  吐蕃攻陷關隴之後,已深入唐朝心腹地區,西域地區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戰略意義,西域的存亡對整個唐朝邊防來說已經沒有多少實際的意義,所以西域雖有"奉國之誠",朝廷卻因"事勢不及相恤",不得不採取了任其自生自滅的態度。

  783年(建中四年)唐朝將領朱泚又發動兵變,佔領了長安。唐德宗出奔奉天,遣使向吐蕃請求援兵,吐蕃藉機提出以徑、靈等四州以及安西、北庭作為交換條件。德宗應允了吐蕃的條件,與吐蕃簽署了誓約,並且準備派遣沈房、韓朝彩等人前往西域辦理交割事宜。擬將西域將士、官吏、僧道、耆壽、百姓等撤回內地,然後將西域交割給吐蕃。令四鎮、北庭將士"遞相慰勉,葉力同心,互相提摘,速圖近路,復歸鄉井,重見鄉親。"同時"如有資產已成,不願歸此,亦任便住,各進所安"

  但是實際上由於吐蕃軍隊在戰爭中觀望不進,陰持兩端,而且又趁機劫掠武功,所以唐德宗聽從了李泌的意見,以吐蕃沒有履約為由,拒絕將四鎮北庭交給吐蕃。

  從已有的線索分析來看,西域唐軍並不知道交割西域這件事。唐德宗發佈撤軍敕書的時間是784年(興元元年)(據《舊唐書·吐蕃傳》),唐德宗建中年號只有四年(780一783年),784年改元興元,785年又改元貞元,直到787年(貞元三年)西域仍在沿用建中年號,說明不知道兩次改元的消息,換句話說,沈房等人可能根本就沒有到西域。李泌在上疏中還說:"安西、北庭,人性驍悍,控制西域五十七國及十姓突厥,又分吐番之勢,使不得併力東侵",並以此作為反對將西域交給吐蕃的另一個理由。火山文學

  其實就當時的客觀情況而言,安西、北庭即便起到了"分吐蕃之勢"的作用,這種作用也很有限。

  西域之所以能夠長期堅持不墜,主要原因並不在於它自身如何強大,而是由於吐蕃勢力在此期間正全力經關隴地區進攻關中,沒有全力進攻西域。唐德宗最初痛痛快快的就答應了吐蕃的要求,正好為李泌的說法打了一個大大的折扣。

  總之,一直到了788年至789年(貞元四、五年)之間,唐朝駐守在安西四鎮,北庭、西州的軍隊還控制著蔥嶺以東的西域地區。

  在西域邊軍大批內調,四鎮、北庭孤軍堅守期間,西域發生了兩個重大的歷史事件,一是回鶻(uighur)汗國的西進,一是葛邏祿的南下。這兩個事件都對西域歷史進程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回鶻原來是臣屬於東突厥的遊牧部落聯合體。開元末年,漠北東突厥(後突厥)汗國漸次衰亡,回鶻勢力逐步興盛起來。744年(天寶三年),回鶻葉護骨力裴羅自立為骨咄祿毗伽可汗,佔據了漠北草原,取代東突厥成為漠北草原遊牧部落的共主。此後,回鶻汗國的勢力迅速向西延伸,到達了東、西突厥的傳統分界線金山一帶。原來居住在金山附近的葛邏祿部落在回鶻的壓力下開始向南遷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