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吾大唐孤懸海外有遺忠

  突騎施蘇祿政權被唐朝消滅之後,唐朝雖然不斷地冊立突騎施各部首領,但由於突騎施內部四分五裂,內戰頻仍,一直沒有建立起一個統一的政權。到大曆年間(766-779年),南下的葛邏祿部落就已經佔據了原來由突騎施控制的西突厥十姓故地。

  《新唐書·突厥傳》說:"至德(756-758年)後,突騎施衰,黃、黑二姓皆立可汗相攻,中國方多難,不暇治也。乾元中(758-760年),黑姓可汗阿多裴羅猶能遣使者入朝。大曆後,葛邏祿盛,徙居碎葉川(今中亞楚河),二姓(即指突騎施黃、黑二姓)微,至臣役於葛(邏)祿。"比較清楚地構畫清楚了葛邏祿南遷的過程。唐朝在西域的守軍在這一時期大體上只能孤守據點,所以葛邏祿部落很順利地收服了突騎施以及西突厥部眾。

  葛邏祿南遷之後,西域形勢發生了較大的改變。大食帝國仍然控制著蔥嶺以西的西域地區;四鎮、北庭以及西州還掌握在唐朝守軍的手中;吐蕃政權西據伊吾,東有隴右,佔據河隴地區,隔斷了四鎮與朝廷間的聯繫;而回鶻汗國則佔據了金山以東的漠北草原,並進而左右著北庭地區的局面。

  由於吐蕃的入侵阻隔了西域與內地的交通,這時唐朝西域守軍與唐朝政府的信息往來以及西域各國與中原地區的貿易交往都不得不改道,經由北庭,通過回鶻控制的"回鶻道"到達長安。安西、北庭因為不得不"假道"回鶻,所以被迫"附庸"回鶻,以作為自存之計。但是由於回鶻人"徵求無厭",激起了葛邏祿、白服突厥以及北庭附近的沙陀部落的反抗,葛邏祿、白服突厥勾結吐蕃同進攻北庭。

  789年(貞元五年)冬天,吐蕃軍隊以葛邏祿、白服突厥作為嚮導,聯合大舉進攻北庭。回鶻大相頡幹迦斯率軍由漠北西進,援救北庭。回鶻軍隊與吐蕃軍隊在橫口遭遇,回鶻大敗,恰好這時頡幹迦斯得到了回鶻可汗被暗殺的消息,於是在790年(貞元六年)6月撤軍返回漠北。失去回鶻的援助之後,北庭很快就被吐蕃攻陷,節度使楊襲古率殘兵二千人逃往西州。

  剩餘唐軍繼續在分散的繼續堅守,最後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多麼的無奈。

  永遠都是國,負了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