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昆陽城下巧施計

  在眾多農民起義軍中,赤眉、綠林脫穎而出,成為一南一北勢力最大的兩股力量。

  天鳳五年(18年)琅琊人樊崇在莒縣帶領著數百名吃不上飯的窮哥們兒起義。之後轉戰泰山地區,相比較其他的農民義軍,樊崇的隊伍有比較簡單的組織結構(三老、從事、卒史三級官職),隊伍紀律也相對嚴明(殺人者死、傷人者創),很快發展壯大,徐宣、謝祿、楊音等部繼續加入,成為了東方實力最為強大的一支農民隊伍。地皇三年(22年)冬,赤眉軍在成昌聚(今山東東平西)大敗太師王匡、更始將軍廉丹率領的十萬大軍,向王莽政權宣告,新朝末年的義軍們,已經不是所謂的流寇殘餘,他們具備了大規模作戰的實力。

  而南方,被稱為綠林軍的義軍吸引著人們的目光。天鳳四年(18年),荊州大旱,百姓紛紛跑入野澤挖野菜為食,人多菜少,難免發生糾紛。這時候,兩名叫王匡、王鳳的新市人出面為大家義務擔當調停解決糾紛,成為了災民們的領袖。

  野菜總會挖完,而苦難卻未結束。王匡、王鳳帶領災民走出野澤,選擇掠食,隊伍不斷壯大。王匡、王鳳帶領著部隊來到了綠林山,成為了綠林好漢,綠林軍正式成為這支隊伍的註冊商標。

  到地皇二年(21年)時,王匡、王鳳的綠林軍已經發展到五萬餘人,一次次打敗了王莽軍的攻擊。然而這支蒸蒸日上的隊伍卻遇到了一場意想不到的打擊——瘟疫,有近一半的義軍死於這場突降的災難中。為了迅速恢復實力,王匡、王鳳決定走出綠林,分兵發展。王常、成丹率部入南郡(今湖北江陵),稱“下江兵”;王匡、王鳳、馬武率一部入南陽郡(今河南南陽),稱為“新市兵”。分兵迅速讓綠林軍擴大,其他起義軍也迅速走到綠林軍這塊招牌下,平林人陳牧、廖湛率部加入,稱為平林軍;而春陵(今湖北棗陽)舉著劉姓宗室招牌的劉、劉秀兄弟也加盟到綠林軍,稱為春陵兵,悄悄地改變著戰爭的走向和性質。

  劉秀是南陽蔡陽人,為漢景帝劉啟的七世孫。景帝當年有一次喝醉酒,召幸妃嬪程姬,很不巧程姬正好來例假,看到皇帝喝多了興致很高,於是就讓一名叫唐兒的宮女代替自己。這名唐兒的宮女肚皮又相當爭氣,一夜寵幸後就給劉啟生了個兒子,即後來的長沙王劉發。劉發生劉買,劉買生劉外,劉外生劉回,劉回生劉欽,劉欽生劉秀、劉縯、劉秀一脈的官,一代代越做越小,從王到侯,侯至太守,到劉秀他爹的時候,已經是一個小小的南頓令了。

  劉欽在劉秀七歲那年就死了,兄弟倆由其叔父劉良撫養長大。

  再沒落,也是劉姓宗室,在南陽一帶也是豪族,無人敢惹。可後來王莽代漢,劉姓宗室成了過街老鼠,官不能做,商不能經(王莽搞五均六莞,鹽、酒、鐵等賺錢的生意全是國家專賣,也沒有多少生意可以做),書沒錢讀(劉秀一度在長安求學,後因囊中羞澀,被迫中斷回鄉),劉氏兄弟可以考慮的就只有造反了。

  兄弟倆,劉性格豪爽,好交俠士,拋金如土。而劉秀卻生性沉穩,看起來沒什麼大志,只想當個土豪善紳安於現狀。

  地皇三年(22年),劉氏兄弟在春陵率領近萬餘人起事,稱之為春陵軍,並很快加入了綠林軍序列。

  當年七月,新市兵、平林兵、春陵兵三部聯合,在棘陽、淯陽大敗王莽軍的嚴尤、陳茂部。

  綠林軍取得聯合勝利後,在地皇四年(23年)二月初一,經過了一番利益權衡後,四支部隊共同推舉來自於平林兵劉、劉秀的胞兄劉玄為帝,建立了更始政權。

  槍打出頭鳥。之前王莽的頭號對手是已有三十萬之眾的赤眉軍,劉玄的稱帝讓王莽把矛頭對準了綠林軍。公元23年五月,王莽派大司徒王邑、大司空王尋率領四十二萬大軍從洛陽出發,抵達穎川郡,決心一舉殲滅綠林軍。

  此時綠林軍的十萬主力正在劉縯率領下正在圍攻南陽郡首府宛城。而王邑、王尋的四十萬大軍的主要目標卻放在了昆陽(今河南葉縣昆陽鎮)。

  昆陽位於南陽盆地的東北外緣,距離宛城二百餘里,處於黃淮平原與南陽盆地的交界,是南下南陽、北上用兵的咽喉之地。綠林軍堅守昆陽的,是王鳳、王常、劉秀在三月四日才攻佔昆陽城的萬餘兵馬。

  雙方的兵力懸殊巨大的,王邑、王尋就是要來個以強欺弱,叫囂著要血洗昆陽城。

  面對四十萬來勢兇狠的新朝大軍,王鳳、王常有些心虛,一度想率兵棄城,但這時候劉秀站了出來,指出一旦昆陽失守,則圍攻宛城的綠林大軍必須自潰,堅守昆陽,等待援軍裡外合擊才是唯一的良策。

  劉秀主動率十三騎在王邑大軍未對昆陽進行合圍之前離開昆陽,前往定陵和堰城尋找援軍,劉秀剛離開,王邑的大軍就將昆陽層層包圍。

  王莽軍部下大將嚴尤向兩位主帥提出,昆陽城小牆堅,四十萬大軍根本無法展開,應將主力繞昆陽而下,直奔宛城,與在宛城的綠林軍主力決戰,打敗了在宛城的綠林軍主力,昆陽自然不攻自破。

  這是一個比較合理的建議,然而王邑、王尋則認為小小的一個昆陽都攻克不了,太掃面子,非得拔出這顆釘子不可,而且非四十萬人不可,一個都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