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昆陽城下巧施計

  於是昆陽攻城戰拉開了序幕。王莽大軍的攻城場面相當壯觀,裡裡外外圍了十層,旗幟蔽野,埃塵滿天,鉦鼓之聲震天動地。王邑更是製造了二十多米高的雲梯,在雲梯上,漫天的箭矢射向城裡,城裡守軍的傷亡很大。但憑藉城牆的堅固,更始軍抵擋住了新朝大軍的進攻。

  畢竟雙方實力懸殊,昆陽的綠林軍軍糧儲備又不足,王鳳本來堅守的意志就不強,就想到了投降。

  但沒有想到的是,王邑、王尋卻傲慢地拒絕了昆陽綠林守軍的投降,他們認為破城在即,昆陽城的軍民要一個不留,才能對匪徒殺一儆百。

  嚴尤又向王邑提出,不如放一部分綠林軍出城,到宛城去煥散圍攻宛城的綠林軍主力的鬥志。王邑不為所動,他就是要一口吞下昆陽這塊骨頭,連渣都不剩。

  王鳳等人看投降無望,橫豎都是一死,倒絕了其他念想,一心守城,盼望著援軍的到來。

  王邑的大軍一直圍到六月,還是對昆陽望城興嘆。

  這幾乎也是昆陽守軍的極限了。正當他們接近崩潰的時候,聽到了天大的利好消息,劉秀帶著援軍從定陵、郾城來了。

  雖然只有近萬人,但是對於久攻昆陽不下的王莽軍來說,卻是致命的打擊力量。

  六月初一,抵達昆陽王莽軍大營的援軍趁勢對王莽的大營發起了衝擊。王邑卻以為劉秀軍只是小股部隊,不足為患,僅派幾千人迎敵。

  劉秀意識到初戰能否勝利,至關重要,他豁出去了,一向謹慎甚至被人譏笑為膽小的劉秀親自拍馬,挺身向前,殺入敵營,軍心大振,首戰斬敵數千。

  但對於四十萬大軍來說,幾千人的損失不算太多。家底大,王邑是這麼想的。萬把人的隊伍,能做出什麼動作來?

  在劉秀的援軍到達昆陽的三天前,其兄劉已經率領綠林軍主力攻克了宛城。綠林軍的通信設備不發達,連飛鴿也沒有,剛取得小捷的劉秀並不知道宛城大捷,不過本著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原則,他還是向王莽的大軍散佈了這一消息。

  王莽軍人心本就不穩。王莽改制,天下雖亂了,但國庫卻充實了。王莽的王宮裡,光黃金有七十萬斤之巨,但王莽實在很摳門,士卒出征一人僅發四千錢安家費,在物價通貨膨脹的新朝,這點錢實在寒酸。士兵本就多有怨言,幾十萬人在昆陽城下呆了三個月,大部分沒有參加攻城戰(沒辦法,排隊也排不上,人太多了),此時劉秀散播的謠言,讓這支部隊更加人心煥散。

  看到流言起了效果,劉秀迅速出手組織了一支三千人的敢死隊,涉過昆水,從城東迂迴城西,再次向王莽指揮部發起衝擊。

  王邑、王尋此時擔心的卻是自己手下人手過多的問題,他下令諸營不得亂動,就地駐紮觀望,以免造成無謂的混亂,然後親率一萬人和劉秀單挑。

  單挑的結果當然是王邑、王尋大敗,副帥王尋在亂戰中被殺。而王莽的其他部隊只能眼睜睜看著前面的部隊大敗,卻軍令在先,不得亂動。

  昆陽城裡的王鳳看劉秀部取得大勝,當然不會錯過這樣的戰機,率部從城裡殺出,裡應外合,兩面夾擊,王莽軍大敗。

  當初王莽為了登上皇位,製造了很多天降祥瑞的假象,天公也對王莽屢次侵犯他老人家名譽權而不滿。就在這個最關鍵的時候,也來給王莽軍搗亂了,其時天昏地暗、狂風大作、電閃雷鳴,王莽的四十萬大軍爭相逃命,渡河時又洪水暴漲,溺水者數以萬計,王邑、嚴尤率領殘部逃命而去。

  在昆陽,王莽四十萬大軍被二萬綠林軍擊潰,宣告王莽大新王朝正式開始崩塌。

  王莽:

  王莽是中國歷史上比較具有爭議的人物,長時期來,被視為亂臣賊子的典型,揹負了千古罵名。但到了近代,著名學者胡適卻為其翻案,認為王莽是偉大的社會改革家。

  胡適為王莽翻案,有一定的道理。能在西漢末年面對腐朽的朝局大力施行改革,需要一定的勇氣,而史料所載的王莽“虛假”、“驕情”的行為,我們聯繫其早年的所作所為,倒大可評斷這是一個有一定人格魅力的人。

  王莽的最大錯誤在於深受先秦儒家影響太深,選擇錯了改革的方向。孔子當年遊學諸國,以失敗告終的案例,其實已經告訴了王莽儒家治國上存在的重大弊病。五百年前孔子做不到的事,王莽五百年後自然也做不到,當改革觸及到了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時,失敗則成為必然。

  王莽改制,不過給已經病入膏盲的西漢王朝加了一劑猛藥,王莽談不上歷史罪人,也說不上是偉大改革家。

  昆陽之戰後,全國無處不亂。公元23年七月,關中義軍衝入長安,一片混亂中,王莽被商人杜虞所殺。

  戰爭猜想:

  四十萬正規軍對峙兩萬農民起義軍,卻大敗而告終,放在任何一個時間、地點,都是一個戰爭奇蹟。昆陽城下,王莽軍的主帥如果不是王邑、王尋那樣的草包,敗的都會是綠林軍一方。此戰若敗,天下的大勢走向又將如何?而沒有昆陽城下的神奇一戰,勢單力薄的劉秀會在接下來的群雄大戰中崛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