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朝鮮抗日史記

  最讓人震驚的是,這個新生的“帝國“竟然還做起了瓜分中國的美夢,“但願朝鮮也能打敗清國,佔領遼東和滿洲,獲得八億元賠償,朝鮮人應下大決心,爭取數十年後佔領遼東和滿洲”。

  【短命的帝國】

  無論名字升級得如何光鮮,大韓帝國仍然繼承了朝鮮時代的最致命的弱點。韓國在短期內仍然無法改變身為一個弱國的現狀,生存的唯一依靠就是日俄矛盾。

  當1904年2月日俄戰爭爆發後,這個剛過了7年好日子的“帝國”也隨著四個條約逐步走向末路。

  早在日俄戰爭之初,日本便完全無視韓國的中立宣言,像甲午戰爭時那樣迅速開進漢城,強迫韓國政府協助日本作戰,此後日本公使林權助又強迫韓國簽署《第一次日韓協約》,規定韓國僱用日本財政和外交顧問、與外國締結條約前要與日本協商等等。

  更屈辱的條約還等著李熙大帝。

  俄國戰敗後,日本的報復來得更加無拘無束。戰爭結束剛兩個月(1905年11月),日本又強迫韓國簽訂了《第二次日韓協約》,完全剝奪了帝國的財政權和外交權,堂堂大韓帝國此時竟已淪為了日本的保護國。

  值得敬佩的是,此時的李熙大帝仍然不甘束手就擒,進行了一次堪稱漂亮的反擊,但方式仍然是:找外國人。

  此時的俄國已無力且無意為韓國火中取栗,李熙的目標這次對準了一個貌似更強大的群體——“國際社會”。早在日俄戰爭結束前,李熙就曾派日後的大韓民國首任總統,中國人民熟悉的李承晚先生赴美求援。

  1907年6月,李熙派三位特使秘密抵達萬國和平會議的舉辦地——荷蘭海牙,向與會各大國遞交了控訴日本吞併朝鮮的文書,以及李熙的親筆信,就連自顧不暇的大清朝也收到了求援信。

  不得不說,韓國版的“申包胥哭秦庭”雖然讓日本在國際上大失臉面,但各大國在日本的運作下紛紛表達了愛莫能助,最後日本甚至逼迫朝鮮政府承認三位密使的任務是“偽造”的。

  對於李熙而言,日本的報復無疑是一記ko。“海牙密使事件”不到一個月後,日本便逼迫這位開國皇帝退位,由太子李坧接位。

  李熙一開始還拒不退位,但當日軍正對著皇宮架好6門大炮之後,知道大勢已去,於7月20日宣佈退位。隨即,日本又命令韓國親日派政府與其簽訂了加強控制的《第三次日韓條約》。

  至此,可以說,大韓帝國除了名義上的獨立地位之外,一切權力都掌控在了日本人手中。

  1910年8月,大韓帝國嚥下了最後一口氣。日本連名義上的獨立都不願意繼續給予,用《日韓合併條約》結束了大韓帝國的十三年國運。

  內閣總理李完用一手為帝國包辦了死亡證書,由此也在後世獲得了“首席韓奸”的稱號。據說當時李完用在簽訂最後條約前還去見了太上皇李熙,太上皇平靜地表示:“我是個不能參與政治的人,對合邦不便發表意見,一切皆由皇帝和大臣們商量吧”。

  李完用走後,李熙則是仰天長嘆,痛哭失聲。

  李熙用他後半生的抵抗向世人證明,大帝是條漢子,小國也有血性。

  大韓帝國的十三年(1897年10月12日-1910年8月29日),說短也不短,時間至少比希特勒的第三帝國還多了一年(1933-1945)。但是,這可能是歷史上罕有的“空心帝國”,儘管一度國內信心爆棚,但實際上從未迎來屬於自己的時代。

  從頭至尾,大韓帝國就是一個命運全然依託於外力的帝國。指望用“帝國”來提升國運,卻是李熙大帝的一場帝國泡沫罷了。